三年时光,在非洲这片红土地上,如同雨季的急流般匆匆而过。小暖站在医疗站门口,望着院子里那棵她和李明亲手栽下的金合欢树,如今己经长到一人多高了。
"赵医生,这个给你。"护士玛利亚递来一个手工编织的篮子,里面装满了当地妇女们收集的彩色石子,"带着非洲的记忆回家。"
小暖接过篮子,指尖轻轻抚过那些光滑的石子。每一颗都承载着故事——有从河边捡来的,有孩子们玩耍时收集的,还有病愈患者特意送来的谢礼。
"谢谢你们。"小暖用己经相当流利的斯瓦希里语说道,声音有些哽咽。
医疗站里,交接工作己经接近尾声。新一批中国医疗队员正在熟悉环境,李明耐心地向他们讲解药品存放系统和常见病例处理方法。
"抗疟药要放在阴凉处...伤寒疫苗每周二送到...卡玛奶奶会定期送木薯饼来,记得留一些给夜班的同事..."
小暖听着他事无巨细的交代,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三年前那个还有些青涩的医学生,如今己经是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战地医生了。
最后一晚,医疗队为他们举办了简单的欢送会。当地村民带来了自酿的棕榈酒,孩子们表演了传统舞蹈,就连一向严肃的玛丽安医生也红了眼眶。
"你们是我见过最优秀的年轻医生,"德国老太太紧紧拥抱他们,"中国医疗队为这里带来了希望。"
夜深人静时,小暖和李明坐在金合欢树下,仰望星空。非洲的夜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璀璨,银河像一条闪亮的丝带横贯天际。
"记得我们来的第一天吗?"李明轻声问,"那个难产孕妇..."
"记得,"小暖微笑,"现在她的女儿都会跑会跳了。"
三年间,他们接生了87个新生儿,治愈了数百例疟疾患者,完成了数不清的外伤处理。医疗站从最初的铁皮屋变成了现在的水泥建筑,还增设了儿科门诊和疫苗接种室。
"我们做到了。"李明的声音里满是感慨。
小暖点点头,想起那些不眠之夜,那些汗流浃背的手术,那些与死神赛跑的惊心动魄。所有的艰难困苦,此刻都化作了生命中不可替代的珍宝。
清晨的告别比想象中更加艰难。卡玛和他的奶奶早早等在医疗站门口,小男孩己经长高了不少,手里紧紧攥着一幅蜡笔画——两个穿白大褂的人站在金合欢树下。
"给我的?"小暖蹲下身,与卡玛平视。
小男孩点点头,用生硬的汉语说:"谢、谢、医、生。"
简单的西个字,让小暖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紧紧抱住这个曾经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孩子,感受着他有力的心跳。
安德森开车送他们去机场。车子缓缓驶出医疗站大门时,小暖回头望去——医护人员和病人们站在院子里,用力挥手告别。阳光下,那棵金合欢树轻轻摇曳,仿佛也在向他们致意。
达累斯萨拉姆机场比两年前热闹了许多。小暖和李明托运了行李,手里只拿着随身背包和那篮彩色石子。
"回家。"李明握住她的手,轻声说。
简单的两个字,却让小暖心头一热。是啊,他们即将回到那个有父母、有哥哥嫂子、有小侄子等待的地方。但非洲这片土地,这片他们共同奋斗过的红土地,也将永远留在记忆深处,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飞机冲上云霄,穿过云层。小暖透过舷窗,看着那片广袤的草原渐渐远去。她知道,这段旅程的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无论未来去向何方,这两年的经历都将如那棵金合欢树一般,在她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睡会儿吧,"李明调整了一下她的靠枕,"到家了我叫你。"
小暖靠在他肩上,闭上眼睛。引擎的轰鸣声中,她仿佛又听到了非洲草原上的风声,看到了医疗站屋顶上那面始终飘扬的五星红旗,感受到了那些黝黑手掌传递来的温度。
这是一段结束的旅程,也是一段永不结束的记忆。在追逐医者梦想的道路上,她和李明还将并肩同行,走向更远的远方。
(http://www.i7xsw.com/book/CinUix.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