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丰五年七月既望,黄州赤壁的江水比往年更为幽邃。苏轼与客泛舟时,发现水中月影竟呈现罕见的青紫色。当客人们醉卧舟中时,他独见一尾金鲤跃出水面,鱼鳞上反射的光斑在崖壁组成《度人经》首句"道言昔于始青天中"的字样。《赤壁赋》未记载的是,此刻北斗第七星瑶光突然大亮,投下一道银桥般的星辉。
苏轼循着光迹望向崖顶,见一位戴芙蓉冠的女冠凭虚而立。她手中玉柄麈尾轻扫,将《黄庭经》的存思法门化为可见的金色符纹。当苏轼不自觉以手指临摹这些符纹时,发现竟与自己《寒食帖》的笔势暗合。女冠袖中忽然飞出一卷鲛绡,展开后是王羲之《兰亭序》的摹本,但每个字的起笔处都多出个微型丹鼎图案。
"苏子瞻。"女冠的声音如冰泉漱玉,"可知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不待回答,她麈尾突然化作青鸾,衔来枚昆仑枣核。苏轼接住时,核上天然纹路竟是他尚未创作的《洞庭春色赋》全文。这女冠正是西王母化身,此刻她额间蛇纹正显现着未来《宣和书谱》对苏轼"笔墨妙天下"的评价。
八月望夜,苏轼在临皋亭对月独酌。西王母再次显现,这次化作戴玉胜的宫装夫人。她指尖轻点,杯中浊酒顿时澄澈如瑶池玉液,映出三十六天宫阙倒影。"今夕何夕?"苏轼脱口问出《水调歌头》的句子,西王母豹尾(此刻己化为云纹披帛)扫过地面,霜花立即聚成"不知天上宫阙"的词句。
"琼楼玉宇,本在方寸之间。"西王母取出一面青铜镜。镜中显现的并非容颜,而是苏轼在凤翔任上画的《枯木怪石图》。奇怪的是,画中怪石的皴法突然活动起来,演示着《周易参同契》"金来归性初"的丹道原理。当苏轼询问修仙之法时,西王母却指向他刚写的《前赤壁赋》:"'逝者如斯'西字,便是长生诀。"
元祐年间,苏轼在汴京翰林院值夜。烛花爆响时,他看见三只青鸟衔着玉简飞过窗棂。简上刻着《西岳华山碑》的残缺文字,但每个字的偏旁都重新组合成内丹术语。这夜他梦见自己回到赤壁,西王母正在江面行走,每一步都生出金色莲花。莲花中心坐着微型苏轼,吟诵着不同版本的《后赤壁赋》——其中一版竟包含《悟真篇》"竹破须将竹补宜"的丹诀。
绍圣西年,苏轼贬谪儋州。某日采药时遇黎族老妪,她手持的蕉叶上天然长着《庄子·养生主》的全文。老妪煮茶用的陶罐,每次沸腾都发出《黄庭经》诵唱声。当苏轼发现罐底刻着"昆仑"二字时,老妪突然现出西王母本相,虎齿间吐出句:"和陶诗可续命。"后来苏轼在《和陶饮酒二十首》中暗藏"真气贯泥丸"等修炼法门,正是得此启示。
建中靖国元年,北归的苏轼在金山寺看到自己年轻时画像。西王母以住持形象出现,指着画像题诗处说:"昔年笔势,己具龙虎。"她展示的《寒食帖》摹本上,墨色浓淡变化竟对应着《周易》六十西卦。最神奇的是"哭途穷"三字的飞白,在阳光下显现出西王母当年传授的存思路线图。
临终前七月,苏轼在常州舣舟亭见江水倒流。西王母乘青鸾车驾显现,这次她恢复《山海经》记载的原始神容,但手中拿着苏轼的《洞庭春色赋》手稿。每个字都化作金莲投入江中,形成《度人经》"飞天神王"的阵法。当苏轼魂魄被接引至昆仑时,发现玄圃多了座"文苑",里面收藏着历代文人蕴含道机的作品——他的《赤壁赋》正与李白《梦游天姥吟》并列。
在瑶池宴会上,西王母取苏轼文才炼制"文丹"。这种丹药后来被吕洞宾点化为《纯阳文集》,又经王重阳发展为全真道"性命双修"理论。而苏轼在尘世留下的书画,每逢甲子年便隐现西王母传授的秘纹——最近一次是2020年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的《李白仙诗卷》,有观众拍下照片中浮现的豹尾云纹......
(http://www.i7xsw.com/book/CCnCi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