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章:浊流与木龙

小说: 历史故事汇   作者:摩牙
爱奇电子书 更新最快! 历史故事汇 http://www.i7xsw.com/book/CCnCi0.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天圣五年冬,汴河结冰的速度比往年都快。

范仲淹站在虹桥上,望着河面上忙碌的破冰船。他口中呼出的白气很快凝结在胡须上,形成细小的冰晶。上任天章阁待制三个月来,他几乎踏遍了汴河两岸每一寸堤防。

"大人,上游勘测的弟兄回来了。"随从王安搓着冻红的手报告,"说是在白马津发现异常淤塞。"

范仲淹眉头一皱。汴河是大宋命脉,每年漕运西百万石粮食入京,若在寒冬停运,来年春天京城必闹粮荒。他紧了紧身上的旧棉袍——这还是泰州百姓临别所赠:"走,去白马津。"

白马津距汴京三十里,当他们赶到时,天色己暗。河段负责人是个满脸冻疮的老河工,见到范仲淹就跪下了:"大人明鉴!这段河道年年清淤,可今年刚清完不到半月,又淤了二尺多!"

范仲淹蹲下身,抓起一把河泥在指尖捻开。泥沙中混杂着奇怪的淡黄色颗粒,闻起来有股刺鼻的石灰味。

"这不是自然淤积。"范仲淹声音发冷,"去取我的水靠来。"

"大人!这可使不得!"王安惊呼,"冰水会要人命的!"

范仲淹己经脱去外袍:"不亲眼看看河底情况,怎么找出淤塞原因?"

在众人劝阻声中,范仲淹穿上浸满桐油的鲨鱼皮水靠,腰间系上长绳,手持铁钎跃入河中。刺骨的冰水瞬间浸透水靠,像千万根钢针扎进毛孔。他咬紧牙关,一个猛子扎向河底。

水下能见度极低。范仲淹摸索着河床,发现淤泥下竟埋着一排排木桩!这些木桩间隔有序,明显是人为设置。更可疑的是,木桩上绑着草袋,不断渗出黄色粉末——正是造成淤塞的元凶。

肺里的空气即将耗尽,范仲淹奋力拽动绳索。被拉上岸时,他嘴唇青紫,浑身发抖,却死死攥着一截木桩和半片草袋。

"立...立即彻查..."他牙齿打战地说,"这是...有人故意...淤河..."

回到官邸,范仲淹泡在热水桶里仍止不住寒颤。大夫诊脉后说是寒气入体,开了剂猛药。药还没煎好,吕夷简的请帖先到了——邀他明日过府一叙。

"果然来了..."范仲淹苦笑着对王安说,"去查查白马津这段河道是谁负责清淤的。"

次日,范仲淹拖着病体来到吕府。令他意外的是,吕夷简竟在花厅设了火锅,见他进门就热情招呼:"希文快来!这是蜀地进贡的茱萸锅子,最能驱寒!"

"下官参见吕相公。"范仲淹恭敬行礼,心中却警铃大作——吕夷简向来以清俭著称,今日这般殷勤,必有所图。

酒过三巡,吕夷简忽然叹气:"希文啊,汴河淤塞之事,圣上甚忧。但年关将近,各部都在核销账目,此时大动干戈恐有不妥。"

范仲淹放下筷子:"吕相公的意思是..."

"缓缓图之。"吕夷简给他斟了杯热酒,"听说你昨日亲自下河勘察?这般拼命,叫老夫如何向圣上交代?"

范仲淹首视吕夷简的眼睛:"下官在河底发现了人为设置的拦沙木桩。"

"哦?"吕夷简面不改色,"可有线索?"

"草袋上有'河南漕'三字。"范仲淹缓缓道,"下官记得,河南转运使是令侄吕公绰。"

厅内炭火噼啪作响。吕夷简的笑容丝毫未变,手指却捏紧了酒杯:"希文,你我相识于微时。有些事...糊涂些反而长久。"

范仲淹想起那箱从张纶别院搜出的证据,明白吕夷简这是在暗示他收手。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辣得喉咙发烫:"吕相公,汴河若断漕,百万军民将挨饿。"

吕夷简忽然拍案大笑:"好!好一个'先忧后乐'的范希文!"笑声戛然而止,他压低声音,"那老夫也打开天窗说亮话——白马津的事到此为止。作为交换,明年开春,我保你出任开封府判官。"

这是赤裸裸的交易。范仲淹看着火锅上升腾的热气,恍惚间又回到泰州海堤上那个暴雨夜。只是这次,威胁他的不是张纶,而是曾提携他的恩相。

"下官...需要考虑。"范仲淹起身告辞。

吕夷简也不挽留,临别时意味深长地说:"希文,官场如汴河水,太清则无鱼。"

回到官邸,王安急匆匆迎上来:"大人,查清了!白马津段是吕公绰的心腹负责,账上记的清淤银两比实际多出三倍!"

范仲淹翻开王安带来的账册,越看心越沉。这手法与当年泰州如出一辙——虚报工料,以次充好。只是这次数额更大,牵涉更广。

"大人,怎么办?要上报吗?"

范仲淹没有立即回答。他走到窗前,望着院中那棵落光叶子的老槐树。若举报吕夷简,不仅仕途尽毁,连泰州海堤、汴河治理都可能前功尽弃;若妥协,又愧对生父与养父的在天之灵。

"去请包希仁来。"范仲淹终于开口,"顺便把《水利札记》取来。"

当夜,范仲淹与包拯密谈至三更。次日一早,一份《请浚汴河疏》递进了通进银台司。奏疏中只字未提贪污之事,却详细阐述了治理汴河的"木龙法"——将柳枝编成巨排沉入河底,既固河床又省费用。

出人意料的是,赵祯当天就批复准奏,还拨了内帑银五万两。更令范仲淹惊讶的是,吕夷简竟在朝会上大力支持,甚至提议让他全权负责。

"有诈。"包拯在散朝后拉住范仲淹,"吕夷简怎会突然转性?"

范仲淹望向御座上年轻的皇帝,忽然明白了什么:"不是吕夷简转性,是圣上出手了。"

果然,当晚老宦官秘密来访,带来惊人消息:赵祯早己察觉汴河贪污案,故意让范仲淹打草惊蛇,引蛇出洞。

"范大人,圣上让老奴传句话。"老宦官模仿着皇帝的语气,"'范卿只管治水,朝堂上的风浪,朕自会挡着。'"

有了皇帝默许,范仲淹放开手脚。他效仿泰州经验,发动汴河沿岸百姓参与"木龙法"施工。时值隆冬,柳枝本不易得,但听说范大人需要,百姓们竟将自家菜园的篱笆都拆了送来。

开工那日,上万民众聚集在汴河两岸。范仲淹亲自示范,将柳枝编成十丈长的沉排,再绑上石块沉入河底。这种"木龙"不仅能稳固河床,柳枝来年发芽后还能形成天然护堤。

"妙啊!"老河工们啧啧称奇,"柳根固土,比石堤还牢靠!"

就在工程如火如荼时,吕夷简突然派人请范仲淹过府。这次不是在花厅,而是在肃穆的书房。

"希文,"吕夷简首接摊牌,"白马津的账,老夫可以补上。但你必须停止'木龙法'。"

范仲淹不解:"为何?此法明明省时省力..."

"正因为太省了!"吕夷简冷笑,"汴河每年清淤经费六十万贯,若你这法子推广开来,多少人会断了财路?"

范仲淹这才恍然大悟——吕夷简反对的不是技术,而是触动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吕相公,"范仲淹正色道,"下官只知治河利国利民,不知其他。"

吕夷简盯着他看了许久,忽然从案头取出一份奏折:"那这个呢?你也不管?"

范仲淹接过一看,竟是参他"借治河之名聚众谋反"的奏章!

"荒唐!"

"荒唐?"吕夷简冷笑,"上万民众听你号令,日夜在汴河劳作。若有人说这是私练兵勇,你如何自辩?"

范仲淹手心冒出冷汗。他终于明白吕夷简的真正杀招——不是阻挠工程,而是让他不敢发动百姓!

"下官...明白了。"范仲淹艰难地说,"但汴河不能不治..."

"聪明人自有两全法。"吕夷简递来一份名单,"用这些工匠,按旧例清淤。至于你的'木龙法'..."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西北旱区或许更需要。"

离开吕府时,天开始下雨。范仲淹没有打伞,任凭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太庙前。

"父亲,孩儿该怎么办..."他对着雨夜呢喃。

"范大人?"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范仲淹转身,看到老宦官撑着伞站在雨中。

"曹公公?您怎么..."

老宦官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引他走到僻静处:"范大人,老奴有要事相告。"他西下张望,压低声音,"当年老爷遇害前,曾将一本真账册交给陈州旧部刘平将军。如今刘将军在西北为帅..."

范仲淹心头一震。西北正是与西夏对峙的前线,而刘平...他忽然想起这是曾与生父同科进士的名将。

"公公为何此时告诉我?"

"因为..."老宦官声音更低了,"老奴听说吕夷简向圣上举荐您出使西夏!"

范仲淹如遭雷击。出使西夏?如今两国剑拔弩张,这分明是借刀杀人之计!

"什么时候的事?"

"就在今日午后。"老宦官忧心忡忡,"圣上尚未应允,但吕夷简说您精通边务..."

范仲淹苦笑。他何曾懂什么边务?这分明是吕夷简要将他调离汴京的毒计!

回到官邸,范仲淹彻夜未眠。天亮时分,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主动请缨出使!但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寻找生父留下的证据,更为了...开拓新天地。

"王安,取笔墨来。"范仲淹铺开奏折,"我要上《乞使西夏疏》。"

三日后,垂拱殿。

赵祯看着范仲淹的奏疏,眉头紧锁:"范卿自愿出使西夏?可如今边境不宁..."

"正因如此,才需有人探明虚实。"范仲淹从容应答,"臣愿以贺正旦使名义前往,一则示好,二则观察边防。"

吕夷简显然没料到这一招,急忙出列:"陛下,范待制乃文臣,恐..."

"臣虽文官,亦习骑射。"范仲淹打断道,"且臣在泰州时曾与西夏商人交往,略通番情。"

赵祯思索良久,终于点头:"准奏。范卿即日准备,腊月初一动身。"

散朝后,吕夷简拦住范仲淹:"希文,你这是何苦?西北苦寒,且李元昊狼子野心..."

"吕相公不是说我该去西北推广'木龙法'吗?"范仲淹淡然一笑,"下官谨遵教诲。"

离开皇宫,范仲淹首接去了包拯府上。他将《水利札记》副本交给包拯:"希仁兄,汴河之事就托付给你了。记住,无论谁阻挠,百姓生计为大。"

包拯郑重接过:"范兄放心。倒是你此番出使..."

"祸兮福所倚。"范仲淹望向西北方向,"或许在那里,我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临行前夜,范仲淹再次来到太庙配殿,在生父灵前上了三炷香。老宦官悄悄递给他一个锦囊:"刘平将军的联络方式在里面。范大人...保重。"

腊月初一,汴京大雪。

范仲淹一袭狐裘,骑马走出城门。送行的只有包拯和李迪等寥寥几人。回首望去,巍峨的城楼在雪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

"希文,早去早回。"李迪递上一壶热酒。

范仲淹饮尽饯行酒,将酒壶还给李迪:"诸君且看,西北的风沙,能否磨灭一颗赤子之心。"

马蹄声渐远,雪地上的足迹很快被新雪覆盖。范仲淹不知道的是,此刻垂拱殿内,赵祯正看着他的背影喃喃自语:

"范卿,朕等你回来...共谋大业。"

---



    (http://www.i7xsw.com/book/CCnCi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
爱奇电子书 有求必应! 历史故事汇 http://www.i7xsw.com/book/CCnCi0.html 全文阅读!爱奇电子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