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秦奋听到这个名字,眸光一亮,但脸上并未流露出过多的惊讶,仿佛这本就是他计划中的一环。
他接过杨明递来的便签,上面用英文写着“Skidmore, Owings & Merrill”及其联系人“Mr. Baker”,点了点头,平静地吩咐道:“回复他们,我们非常欢迎。告诉贝克先生,远风集团期待与世界顶级的大师合作。请他们将团队的详细资料和代表作品集先传真过来。另外,把我们对‘远风国际广场’的初步设计理念和功能定位,整理成一份英文简报,发给他们。”
“还有,”秦奋的目光转向刚刚领命,眼中还燃烧着熊熊火焰的方宏浚,“宏浚,你来牵头,立刻组建一个项目技术前期小组。我要你在SOM团队抵达之前,拿出一份我们自己的《项目设计任务书》,内容要涵盖建筑功能、结构安全、材料标准、智能楼宇、节能环保等所有方面的核心要求。记住,我们的要求,要成为他们这些世界顶级事务所的‘考题’,而不是等着他们来给我们‘出题’!”
一句话,便在远风集团和世界顶级设计事务所之间,确立了平等乃至主导的合作基调。
这种不卑不亢、以我为主的自信,让旁边的王奎山和张巧玲都感到一阵心潮澎湃。他们见惯了国内企业在面对外国专家时的谦卑甚至谄媚,何曾想过,自己公司的老板,在与世界建筑设计巨头的第一次接触中,就展现出了如此强大的气场。
方宏浚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他用力地点头,声音铿锵有力:“是!董事长!保证完成任务!”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激活了。给SOM出考题?这是何等的魄力!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舞台!
秦奋的指令,如同一道道精确的齿轮,迅速啮合,带动着“远风上海总部”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以一种惊人的效率运转起来。
“政策绿灯,一路畅通”这八个字的威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方宏浚要组建技术团队,杨明拿着筹备处的公函和那份市府领导圈阅过的签约简报副本,直接找到了同济大学的校办。原本以为要费一番周折,结果校领导亲自出面接待,当场拍板:为“一号项目”输送人才,是同济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将开放应届毕业生档案,并鼓励相关专业的教授、博士作为技术顾问,参与远风的项目。
一天之内,十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和建筑系的顶尖应届毕业生,就带着行李,直接到外滩中心报到,成为了方宏浚手下的第一批兵。
项目筹备需要申请大容量的国际、国内长途电话线路和传真线路。在90年代初,这对于普通单位来说,是需要排队等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的稀缺资源。但杨明把申请递交到电信局,对方一看是“浦东一号创新试点项目”,立刻启动“加急流程”。两天后,一支工程队就出现在外滩中心,在其他楼层公司羡慕的目光中,为顶层铺设了二十条电话线和五条传真专线。
筹备处需要采购一批当时国内还非常罕见的电脑和绘图设备。秦奋开出了一张清单,包括了最新的IBM PS\/2电脑、惠普的绘图仪和佳能的激光打印机。这些设备都需要外汇,并且进口手续繁琐。张巧玲拿着清单找到海关和外汇管理局,同样是“绿灯”高悬,所有审批流程都被压缩到了最短。仅仅一周时间,第一批价值近百万美元的办公设备,就顺利清关,运抵外滩中心。
王奎山看着一排排崭新的IBM电脑被安装调试,看着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名校毕业生在方宏浚的带领下热烈地讨论着各种超前的建筑方案,看着不断有金发碧眼的外籍人士拿着简历前来应聘金融和法务专家的职位,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梦中。
“董事长,咱们这……这速度也太快了!这才几天功夫,一个世界级公司的架子,就搭起来了。”王奎山由衷地感叹,“想当初咱们在凤栖,办个营业执照都得跑断腿。现在倒好,感觉是所有部门都在追着帮咱们办事。”
秦奋笑了笑,端起一杯茶,目光悠远:“王副总,这就是时势。我们登上的,是浦东开发这艘巨轮。顺势而为,自然一日千里。但船开得越快,对我们这些掌舵者和水手的要求就越高。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甩下船,甚至被巨浪吞没。”
他的目光,已经超越了眼前的顺利,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个超级项目的成功,光有技术将才和政策绿灯还不够,还需要一个能够驾驭巨额资本、精通现代金融运作的“财神爷”。
“亿元物资置换”只是敲门砖,后续十亿、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最合理的结构进行融资?如何设计一套既能激励天下英才,又能保证集团控制权的股权方案?这些,都是比钢筋水泥的搭建复杂百倍的挑战。
而就在秦奋思索着这个问题时,他要找的“财神爷”,自己送上门来了。
这天下午,一位四十岁出头、身穿笔挺西装、气质儒雅干练的中年男人,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走进了远风集团的临时总部。
他的名字叫高远,手中拿着一份《华尔街日报》,报纸上用一个很小的版面,报道了中国上海浦东一个名为“Far Wind Group”的公司,计划投资一个数十亿美元的巨型项目的消息。
“我是高远,”他对负责接待的杨明开门见山,递上一张制作精良的名片,上面印着“美国标准普尔公司,高级分析师”。“我看到了贵公司的招聘启事和海外的一些信息。我想和你们的董事长,秦奋先生谈一谈。”
高远是八十年代最早一批公派留学生,在美国获得了金融学博士学位,并进入华尔街工作。他亲身经历了西方资本市场的波澜壮阔,也对国内落后的金融体系感到深深的忧虑。这次回国探亲,他本打算看一看就走,但远风集团这石破天惊的手笔,以及招聘启事上“股权激励”这四个在当时中国堪称天方夜谭的词,深深地吸引了他。
他想看看,究竟是怎样一个“狂人”,敢在90年代初的中国,布下这样一盘大棋。
秦奋在小会客室里见了他。
没有过多的寒暄,两人一坐下,高远便抛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
“秦董,恕我直言。你们计划投资十亿人民币,也就是将近两亿美元。我不怀疑政府为你们提供了土地和政策支持,但启动之后的资金,你们打算如何解决?据我了解,目前国内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尤其是如此大规模的基建项目,几乎是不可能的。你们的企业,有这样的现金流储备吗?”
这是一个直击命门的问题。
王奎山在一旁听得心头一紧。
秦奋却面色如常,他看着高远,反问道:“高先生,你认为在当前的中国,一个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什么?”
高远一愣,下意识地回答:“是……现金?技术?还是市场?”
“不。”秦奋摇了摇头,“是信用,尤其是政府信用。远风集团用价值上亿元的物资,解决了浦东开发初期的燃眉之急,这是我们与浦东新区管委会建立的‘商业信用’。刘市长亲自接见,将我们列为‘一号创新试点项目’,这是我们获得的‘政府信用’。”
“这两样信用,就是远风在上海滩最雄厚的资本。至于钱……”秦奋笑了,“钱,永远是追逐着优质资产和可靠信用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去找钱,而是设计一个能让钱主动来找我们的,安全、高效、且能让多方共赢的金融模型。”
高远被秦奋这番话彻底镇住了。
他没想到,在一个被他视为金融荒漠的国度,一个乡镇企业家的口中,能说出如此深刻而符合现代金融逻辑的话。这已经不是企业家了,这是一个资本战略家!
他的态度瞬间变得无比郑重:“秦董,愿闻其详!”
秦奋身体微微前倾,开始勾勒他那幅宏大的金融蓝图。
“第一步,资产证券化。我们将三百八十亩土地的使用权,以及未来‘远风国际广场’的预期收益作为底层资产,在浦东新区管委会和市人民银行的担保和监督下,成立一个专项建设基金。这个基金,将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雏形。”
“第二步,融资渠道多元化。这个基金的份额,我们将面向三个方向发售。一是向国内各大银行和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定向募集,他们追求的是稳定和政府信用背书;二是向以港资为主的海外战略投资者发售,他们看到的是浦东未来的巨大增值潜力;三是,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我们将拿出一部分基金份额,作为我们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池,以及未来引进顶尖人才的筹码!”
“第三步,建立风险隔离。远风集团作为项目发起人和运营商,与这个专项基金之间,建立清晰的法律和财务关系。确保项目的风险不会无限传导至集团本部,也保证了基金的独立性和投资人的安全。”
“通过这三步,我们可以将一个沉淀的、巨大的不动产项目,转化为流动的、可供交易的金融产品。它不仅能解决我们眼前的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将为浦东、为整个中国的金融改革,提供一个‘先行先试’的活样本!”
秦奋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高远的心上!
高远彻底呆住了。
资产证券化、REITs、多元化融资、风险隔离……这些即使在华尔街也属于前沿金融工具的概念,竟然被眼前这个年轻人,如此清晰、完整、并结合中国国情地构思了出来。
这哪里是蓝图?这分明是一份已经可以落地的,石破天惊的操作手册!
如果这个模型能够成功,其意义,将远远超过建造一栋或几栋大楼!
高远感觉自己的血液,在刹那间被点燃了。他来中国,不就是希望能用自己的一身所学,为这个国家的变革做些什么吗?
他猛地站起身,向秦奋深深地鞠了一躬。
“秦董!我收回我之前所有的问题。我高远,愿意辞去在美国的一切职务,加入远风!我希望能亲手来操盘这个伟大的金融构想,请您给我这个机会!”
秦奋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站起身,紧紧握住高远的手。
“欢迎加入,高总监!我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将才方宏浚,帅才高远,一文一武,一主建,一主财,远风集团在上海滩最核心的两大支柱,在短短几天之内,全部到位!
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黄浦江畔,徐徐展开!
(http://www.i7xsw.com/book/CCnCCi.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