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纱窗在《宋史》封皮上洇出一片淡金时,林羽的手机在床头柜上炸响。
是历史论坛的推送弹窗,标题红得刺眼:《关于"古今对话首播"学术规范性的联合声明》。
他划开屏幕,联名教授名单里有三个是本科时给过他C-的老学究,为首的张济川教授,正是当年在课堂上拍着《资治通鉴》说"野路子讲史就是误人子弟"的那位。
"小羽!"
王二十六端着豆浆撞开虚掩的门,老花镜滑到鼻尖,
"赵六那厮在'史海钩沉'论坛开麦了!"
他把平板往桌上一放,视频里赵六正扶着金丝眼镜,背景是某高校礼堂的红绒椅:
"某些人靠流量包装历史,本质和说书人敲惊堂木有什么区别?
学术是门槛,不是谁举着手机就能跨进来的。"
林羽咬着包子的动作顿住。
他记得三个月前第一次连麦王安石时,赵六在首播里刷过二十条"戏精";上个月连麦李清照,对方又截了李词"知否"的片段,配文"把闺阁小调当正史卖"。
此刻视频里赵六嘴角的冷笑,和当年父亲撕碎他历史系转系申请时的神情重叠——都是觉得他在玩闹。
"要我去论坛骂回去?"
王二十六抄起手机,手指在键盘上敲得噼啪响,
"当年我编《历史月刊》时,这些教授的稿子还得我改错别字呢!"
林羽按住老人发抖的手背。
他望着窗台上爷爷留下的搪瓷杯,杯壁上"优秀历史教师"的烫金字被岁月磨得发暗。
昨晚王安石说"为民请命的人也爱看花开"时,弹幕里有个初中生留言:"原来课本上的'改革家'是会蹲在梅树下发呆的"——这才是爷爷说的"历史的温度",不是被锁在论文里的冷石头。
"不用骂。"
他点开微博,指尖在发送键上悬了两秒,"我要首播回应。"
消息刚发出去,手机就开始震动。
粉丝群的消息99+涌进来:
"主播要硬刚学术圈了?"
"坐等教授被打脸名场面";
历史系学妹小周发私信:
"学长,我们班把首播链接贴在教室白板上了!"
连旅游公司的老板都发来语音:
"小林,要是需要场地,公司大会议室借你!"
王二十六突然蹲下翻纸箱,旧报纸"哗啦"撒了一地:
"去年你连麦张骞时的《汉书》引注,前年连麦海瑞的《海忠介公全集》批注......都在这儿!"
他抽出一沓泛黄的A4纸,纸边全是红笔批注,
"我早说要做个资料夹,你总说'观众爱听故事就行'——现在用上了吧?"
林羽蹲下来帮他整理,指尖触到一张便签纸,是自己去年写的:
"用户问'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不带女人',需查《瀛涯胜览》卷二。"
字迹歪歪扭扭,后面跟着王二十六的批注:
"补充《星槎胜览》里'稳船婆'记载,更全面。"
"您这哪是助手,分明是编外学术顾问。"
林羽笑着把资料按时间排好,瞥见系统界面里"尚书"徽章正微微发亮——这三个月,他用首播带火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明实录》,连《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二手书都卖断货。
"我是怕那些老学究说你没根没据。"
王二十六推了推眼镜,把最后一沓《唐会要》复印件拍在桌上,
"你看,连系统评分记录都调出来了——每次首播后,观众点的'想读原典'按钮,够绕地球三圈。"
窗外的蝉鸣突然拔高。
林羽抬头时,瞥见电脑屏幕上的时间:19:50。
他站起身活动肩膀,衬衫下摆扫过桌角的《中国通史》,书页间飘出片银杏叶——是爷爷带他去博物馆时捡的,背面写着"历史不是过去,是活在现在的人"。
手机在此时震动。
他拿起来,私信框里躺着条未读消息,发件人是"陈六十八"——历史学界出了名的"硬核派",去年在《历史研究》发文痛批"短视频历史解读碎片化",现在头像旁的"己认证"红标刺得人眼睛发疼。
林羽点开,只有一行字:
"八点整,我开着摄像头等。"
阁楼外的晚风掀起窗帘,吹得桌上的资料沙沙作响。
王二十六正踮脚挂补光灯,灯泡在暮色里亮起暖黄的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截正在生长的树桩——一截来自过去,一截指向未来。
阁楼里的挂钟敲响第八下时,林羽的指节在开播键上顿了顿。
王二十六正猫腰调试收音麦,老花镜片上反着补光灯的光斑:
"小羽,陈教授的首播间连线通了——他说要开着摄像头当'学术见证人'。"
电脑屏幕右侧弹出绿色对话框,陈六十八的脸出现在分屏里。
这位总被学生称为"移动文献库"的教授今天没穿标志性的灰布衫,白衬衫领口扣得严实,背后书架上《史记》《汉书》的书脊在镜头里排成深褐色的墙。
他冲林羽点头:
"开始吧,我带了二十三个学生在另一头开着腾讯会议。"
"各位晚上好。"
林羽深吸一口气,按下开播键。
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刚响,弹幕就像涨潮的海水涌满屏幕——"主播加油!""张济川那老头昨天还说首播是'电子评书'呢"。
他望着左上角飙升的在线人数,喉结动了动:
"今天这场首播,不是吵架,是我想和所有对历史有热情的人,聊聊'说史'这件事的门槛,到底该划在哪儿。"
王二十六在镜头外比了个"OK"手势,把U盘推进电脑。
屏幕切换成一段黑白画面:司马迁坐在案前,竹简在他指尖泛着青黄的光,"太史公"的白冠有些歪斜,像是刚从书堆里抬头。
这是上个月连麦时录的素材,当时林羽问:
"您写《李将军列传》,明知李广难封有陛下猜忌,为何只写'数奇'?"
"史官的笔,要给后世留一面镜子。"
视频里的司马迁摸了摸残缺的右膝,声音像旧玉,
"若我把武帝的猜忌写得太透,后世帝王读史,只会想着如何藏起自己的猜忌。
留半句'数奇',让读史的人自己品出弦外之音——这是我能给的,最大的真话。"
弹幕突然卡了两秒。
等画面重新滚动时,
"原来这才是史官的真实处境!"
这条被顶到最前,后面跟着上万个"?"和"震惊"表情。
林羽点开提前准备的PPT,《史记》《汉书》的对比页跳出来:
"传统史学讲究'春秋笔法',但现代观众不是学者,他们需要知道,这些字缝里的取舍,不是史官在偷懒,是在和权力、和时间博弈。"
"放什么老电影呢?"
一道刺耳的尖音突然炸响。
赵六的脸挤入弹幕区,ID"史海钩沉V"顶着认证黄V,
"连《史记索隐》都没翻过三页,也配讲史官逻辑?"
他的头像旁边飘着付费弹幕,红底白字刺得人眼睛疼:
"建议某些人先去读十年《二十西史》,再来开首播误人子弟!"
林羽的手指在鼠标上蜷起。
王二十六"腾"地站起来,差点碰倒三脚架:
"这孙子买了超管权限?我去投诉——"
"不用。"
林羽按住老人发颤的手腕,目光扫过弹幕里"赵六又来搅局"的刷屏,突然笑了,
"赵老师既然提到《史记索隐》,那我们就现场查查。"
他调出古籍数据库,指尖在键盘上敲得噼啪响,
"索隐卷一百九说'广为人长,猿臂',您上个月在视频里说'李广身高九尺是夸大',可《居延汉简》里戍卒身高记录,九尺男儿并不罕见——您没提这茬,是觉得观众不需要知道,还是您自己没读到?"
弹幕瞬间安静。赵六的头像闪了闪,红底弹幕断流了。
"赵先生的问题,恰好说明传统学术圈的傲慢。"
李六十九的声音从连麦区传来。
这位以犀利著称的历史节目主持人今天穿了件墨绿对襟衫,背景是他标志性的"史鉴"首播间书架,
"我查过您的视频文案,引用《明史》时漏了《明实录》的佐证,讲王安石变法只提'三不足',却不说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里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您是选择性失明,还是根本没读过原典?"
陈六十八在分屏里推了推眼镜,屏幕外传来年轻学生的抽气声。
林羽看见他的手指在桌上敲出轻响,像是在给某个论点打节拍。
首播间人数突破两百万时,弹幕突然被一串"学术答辩现场"的表情包刷屏,有观众开始自发整理:
"1.史官取舍逻辑;2.赵六视频漏洞;3.传统与现代说史方式对比",这些整理帖被转进"历史考研互助群""中学历史教师联盟",甚至飘到了张济川教授的微博评论区。
"其实我没想过要颠覆什么。"
林羽望着满屏滚动的"懂了!"
"原来史书是这样写成的",
"我爷爷是历史老师,他教我背《过秦论》时说'读史要读出字里的血和热'。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爱历史,是不爱被锁在论文里的历史——他们想知道,写下'大江东去'的苏轼,在贬谪路上有没有偷喝过老农的米酒;说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有没有摸着儿子的小脑袋掉过眼泪。"
首播结束时,系统提示音连续响起。
王二十六凑过来看私信:
"小羽,有个匿名账号发的——'你的首播,让我重新思考了史学的边界'。"
"IP地址在京市,可能是哪个老学究?"
林羽没说话。
他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手机在掌心震动,是粉丝群的消息:"下一场连麦约谁?
我们想看!"屏幕右下角,系统评分正从"尚书"往"太史"跳动,历史人物数据库的锁孔里,闪过几个模糊的影子——有穿玄色深衣的,有戴铁面的,还有个抱着酒坛的,都在等他点下"邀请"。
他摸出爷爷留下的银杏叶,背面的字在台灯下泛着暖光。
王二十六收拾设备的动静里,林羽轻声道:
"老王,下个月的历史人物数据库......把那个总被写成'昏君'的请出来吧。"
窗外的晚风掀起窗帘,吹得桌上的《资治通鉴》翻到新的一页。
(http://www.i7xsw.com/book/CA0Cnx.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