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8章 烧陶成功1/2

爱奇电子书 更新最快! 原始社会流水账 http://www.i7xsw.com/book/iNiNxC.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卫焕仔细看了看这几个碗,所有碗身都是黑色的,其中有四个完全没有裂纹,表面光滑,用手敲了敲,叮叮作响。剩下的几个碗有些裂纹,还需要做渗漏试验才能确定是否可用。

看到有这么高的成品率,卫焕也提起了兴趣。赶紧又挖开了第二个火堆。这堆陶碗却是呈黑红色,与第一堆有明显的色差。但是成品率却低了一些,大约一半的陶碗是完整的,其中一部分还有裂纹。

很快剩下的几堆陶碗也被掏了出来。除了有一个灰堆内的陶碗几乎全军覆没之外,其它灰堆的成品率还是不错的,差不多有六成以上的成品率,成品中没有裂纹的陶碗也大约有七成的样子。碗的颜色总体有三种,黑色,黑红色,灰色。没有看到有白色的,卫焕竟然还有点小失望。毕竟白色的容器卫焕更有熟悉感。

但是对于此次烧陶的整体结果,卫焕还是满意的。至少说明自已对之前的失败原因分析是正确的。在没有砖窑的情况下,能够烧出这么多陶碗,就说明整个烧制工艺是正确的。以后要想得到更高的成品率,只要不断总结经验再加以改进就可以了。

把所有成型的碗在广场上全都摆好,分成五排,每排对应不同的土质。

此次烧陶成品碗共计有六十四个,碗身没有裂纹的有四十五个,有裂纹的有十九个。

把所有成品碗中都倒满了水,静置十分钟,观察碗身是否有渗漏。

众人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这些装满水的碗,最后统计出来完全不渗漏的碗足足有五十个之多。有一些碗身上虽然有裂纹,但却不漏水,应该是裂纹没有贯通碗壁的原因。

最后,卫焕向大家郑重宣布,此次烧陶圆满成功。赢得了所有人的欢呼。

新来的几个人还并不了解陶器的用途,但原住民们听卫焕说了无数次陶器的用途,早就把胃口吊了起来。第一次烧制失败后的陶碗,除了有些漏水之外,装烤肉、装野果等都没有问题。这次又烧制成功了这么多的陶碗,以后每个人就都可以分到一个,用陶碗来装肉汤,肯定比竹筒还要方便。

等到吃饭的时候,无论是新来的还是原住民,都体会到了陶碗的方便之处。

卫焕还借此机会向大家当众展示是如何用陶器煮饭的。把一个装满水的陶碗架在火堆上,里面加入肉丁,等肉丁煮熟后,再放入青菜,出锅前放入一些盐碱粉末,撒上点野葱末,一碗简单的青菜瘦肉粥就做好了。

以前煮肉粥用的是竹筒,但是竹筒这东西不能一直在火上烤,只能放在火堆边烘烤,竹筒里的肉受热不均匀,煮出来的肉粥有生有熟,口感绝对没有陶碗煮出来的好。

另外竹筒经过多次使用后很容易开裂,以前已经有过好几次因为竹筒开裂导致的浪费,让大家心疼不已。

陶器不怕火,它本身就是在大火中烧制而成的,不会被火烧裂。

大家听卫焕又诉说了一遍陶器的优点,对之后要制作的陶锅、陶罐、陶缸等就更加期待了。

卫焕决定趁热打铁,这两天就把需要的陶制品泥坯先弄出来。等泥坯晾干还需要不少时间呢。

之前取土的位置大家都还记得,陶碗烧制成功率最高的土质来自于山脚下和河边两个地方的粘土。这次就只在这两个地方取土。

因为这次需要烧制更大的陶器,用到的土比上次多不少。土里含有的草根、石子等杂质就不容易清除。好在家里还有断腿婆婆以及四个病号,取来的土先让这几个人把杂物挑出来。因为没有细筛等工具,几个人就只能坐在取来的土堆前,用手一点点的把好土选出来,顺便再把挑出来的土碾成细细的粉末。

等到傍晚的时候,众人已经挑好了好大一堆土。卫焕加入清水和泥,等泥活好后反复摔打,直到感觉到土块的粘性达到了要求,才按照记忆中的样子捏制各种器具。

首先是几口平底锅,锅的直径大约三十、四十、五十公分各两个,锅底厚三四公分,四周再作一圈大约五公分的反沿,两侧还各增加了一个小耳朵,方便双手拿锅。本来还想做一个圆弧形的锅底,但工艺水平达不到要求,做出来的锅底七扭八歪,只能以后再说。

其次是几个陶罐,罐底直径二十、三十、四十公分各两个,高度在三十公分左右。做陶罐的时候颇是费了一番功夫,罐身太高,泥有些软,十分容易变形。罐身又不好做的太厚,太厚则重量太大,使用不方便。后来在多次尝试调整泥的软硬度之后才勉强成型。

捏好得泥坯照例是放到了山洞内阴干。只有两个泥缸放在室外用厚厚的青草和树叶遮盖住以避免太阳直晒。

天色已经慢慢黑了下来,只能明天再接着制作了。

第二天,卫焕和小叶子继续在家中捏制泥坯,小明阿骨风壮几人也可以帮忙。其它人还是照常出去采集食物,查看陷阱。如今部落中多了这么多人,采集食物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如今已经入秋,山中的各种坚果都开始成熟了,这些正是需要优先储存的食物。

一整天的时间,卫焕几人别的什么也没做,一直在不停的制作泥坯。整整一大堆的泥土全部被他们捏成了各种各样的泥坯,大到水缸,小至水杯勺子,把山洞外的半面广场都占满了。

其中有两口大陶缸最是醒目,缸体直径约一米,高度一米五,缸壁的厚度约有七八公分。本来这么大的泥坯制作起来非常困难,按照制作陶罐泥坯的方法来做,试了多次都没成功。后来卫焕干脆把剩下的泥巴先弄成了两个实心的圆筒,然后用石刀慢慢的把中间的泥一点点的掏出来,才成功的得到了这两个陶缸的泥坯。因为太大了,这个泥坯没办法挪动,就只能在原地风干了。

剩下的泥巴边角料,卫焕做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勺子,甚至捏制了几个小泥人,惹得几个孩子争吵不已,纷纷想据为已有。最后还是小叶子出来给大家平分方才平息。

卫焕发现阿骨仿佛对手工艺特别有天赋。部落中柳条编的背筐他编织的最细密,竹板制成的竹甲他做出的最合身,这次捏泥坯还是他捏出最工整。阿骨捏的陶罐两头小,中间大,转折处圆润光滑,罐身比例最合适,整体看来就像用模具做出来的一样。卫焕觉得以后部落内的制陶工作可以交给阿骨来负责了。



    (http://www.i7xsw.com/book/iNiNx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
爱奇电子书 有求必应! 原始社会流水账 http://www.i7xsw.com/book/iNiNxC.html 全文阅读!爱奇电子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