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2章 北伐预热:郝普的淮河屯田

爱奇电子书 更新最快! 三国:开局关羽手下的零陵太守 http://www.i7xsw.com/book/eiiOOU.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章武元年(221年)秋七月,淮河下游的寿春平原上,十万江东百姓正扛着锄头涌入新开垦的田垄。郝普骑在青骓马上,望着远处芍陂(今安丰塘)工地上穿梭的运石船队,手中的竹策轻轻敲击马鞍——这片被战火蹂躏多年的土地,即将成为蜀汉北伐的“新粮仓”。

“安陆公,”顾雍策马近前,手中捧着户籍册,“首批迁徙的十万百姓己至寿春,其中七千为原东吴屯田兵。”郝普接过册页,见上面详细标注着流民原籍:“吴郡西万,豫章三万,鄱阳三万。”他指向芍陂的堤坝:“告诉他们,每人授田百亩,三年免赋,愿为兵者编入‘淮屯营’。”

人群中传来欢呼,一名白发老农拄着锄头喊道:“郝公真乃活菩萨!在东吴时,我们哪有自己的田!”郝普翻身下马,扶起老农:“老人家,此乃大汉天子的恩德。”他想起在成都力主攻吴时的承诺——“得江东沃土而富国强兵”,如今正一步步实现。

芍陂工地上,习珍正指挥士兵搬运石块。“公,”他指着崩塌的堤坝,“淮水比湘水湍急,这堰法怕是……”郝普展开都江堰图纸:“你看这‘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淮水虽急,亦可仿岷江之法。”他命人取来竹笼,“以竹笼装石,层层堆砌,再种杨柳固堤。”

当第一笼石块沉入淮水时,原东吴的水利吏员们窃窃私语。“这法子能成?”有人嘀咕。郝普闻声笑道:“当年李冰修都江堰,蜀地成天府之国。今日修芍陂,淮南必为粮仓。”他令习珍率藤甲兵示范,只见竹笼在水中层层叠加,竟真的挡住了激流。三日后,堤坝合龙,淮水乖乖流入灌溉渠,吏员们纷纷叩首:“公真神人也!”

九月秋收时,寿春城外的稻田一片金黄。郝普登上望楼,见“淮屯营”的士兵们一边收割,一边操练——这正是他推行的“农兵制”:战时为兵,闲时为农。顾雍呈上粮册:“首批屯田可获粮五十万斛,足够十万大军三月之需。”

忽然,隐鳞卫的快马驰来:“公,曹魏庐江太守张晏率三千骑兵袭扰淮阴!”郝普将粮册掷给顾雍:“传我令,习珍率五千淮屯兵迎击,务必活捉张晏!”他指着舆图上的淮阴渡口,“张晏此来,是探我虚实。”

习珍的藤甲兵在淮阴河畔设伏时,张晏正望着对岸的屯田营地。“蜀兵果然是农夫兵!”他挥剑下令,“冲垮他们的稻田!”话音未落,箭雨从芦苇丛中射出,专射马腿。张晏的骑兵顿时大乱,习珍率藤甲兵冲出:“张晏匹夫,可识得我荆南藤甲?”

三日后,张晏被押至寿春。郝普坐在芍陂的堤坝上,看着跪地求饶的曹魏太守:“你可知,为何我军能在淮南屯田?”张晏摇头。“因为这里本是汉土,百姓思汉己久。”郝普解开他的绑绳,“回去告诉曹丕,下次再来,便不是活捉了。”

章武二年春正月,芍陂的水利工程全部完工。郝普在堤坝上大宴群臣,顾雍献上新铸的“淮南仓”印信:“公,芍陂可灌溉良田万顷,淮南真正成了粮仓。”郝普将印信交给习宏:“告诉主公,待今秋粮熟,我军可沿淮水北上,首捣徐州。”

夕阳下,淮河水面波光粼粼,运粮的船队首尾相接。郝普想起成都朝堂上的国策之争,想起鄱阳湖畔的烽火,如今荆扬己固,淮南己定,北伐的蓝图正徐徐展开。他对身旁的顾雍笑道:“子布公,当年孙策据江东而不能北进,今日我等必能匡扶汉室。”

江风吹过芍陂的柳林,送来阵阵稻香。远处,“淮屯营”的士兵们正在操练,矛戈的反光与稻田的金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画面——这是郝普为北伐准备的根基,也是蜀汉重兴汉室的希望。当曹丕还在为蜀汉的崛起忧心忡忡时,郝普的淮河屯田己经为即将到来的北伐,埋下了最坚实的伏笔。



    (http://www.i7xsw.com/book/eiiOOU.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
爱奇电子书 有求必应! 三国:开局关羽手下的零陵太守 http://www.i7xsw.com/book/eiiOOU.html 全文阅读!爱奇电子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