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1章 稳固统治:三郡的初步整合

爱奇电子书 更新最快! 三国:开局关羽手下的零陵太守 http://www.i7xsw.com/book/eiiOOU.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建安二十西年十月初十,长沙太守府正堂。铜炉里的艾草香混着竹简的墨味,在晨光中氤氲。郝普身着玄色都尉朝服,腰间悬着关羽亲赠的青龙佩刀,指节轻叩着案头新刻的“荆南都尉印”。印纽上的蟠螭纹尚带金石凉意,却己象征着他从零陵太守到总领三郡重臣的剧变。

“传长沙丞、桂阳督邮入堂。”他声音不高,却让堂下侍立的习宏微微颔首。自奇袭两郡以来,这位曾在零陵负责情报的将领便成了他的左膀右臂,此刻正捧着一叠户籍简册,册角还沾着桂阳郡送来时的湘水潮气。

最先入堂的是长沙丞潘濬。此人本是刘表旧吏,后降东吴,此刻袍袖上还留着仓促缝补的针脚——三日前郝普入城时,他正欲焚毁官署文书,被习珍部卒当场截住。此刻他垂首而立,目光躲闪,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微微颤抖。

“潘丞可知,”郝普指尖划过案上一卷未拆的东吴文书,“孙权遣使至公安,言我‘背盟袭地,形同盗寇’?”

潘濬浑身一震,伏地叩首:“都尉明鉴!某...某实乃不得己而降吴,心向汉室久矣!长沙百姓...亦盼王师久矣!”

“盼王师?”郝普冷笑一声,却将一卷竹简推到他面前,“这是零陵三年来的屯田簿。亩产三斛六斗,比之长沙去年的两斛一斗,如何?”

潘濬愕然抬头,见竹简上墨迹清晰,从犁耙改良到冬麦试种皆有详图,末尾还钤着“零陵太守印”。他曾听闻郝普在零陵推行新政,却未想竟细致至此。喉结滚动半晌,才喃喃道:“某...某愿效犬马之劳,助都尉推行新政。”

“不是助我,是助大汉。”郝普起身,走到堂中悬挂的荆南地图前,“从今日起,三郡推行‘农兵合一’。长沙、桂阳各乡,每十户出一丁,农时为农,闲时为兵。潘丞可牵头,先将两郡无主荒地造册,分给屯兵。”

他话音刚落,门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习珍一身戎装闯入,甲叶上还沾着晨露:“都尉!桂阳郡丞报,临武县有山越聚集,扬言要替东吴夺回城池。”

郝普转身时,目光扫过地图上桂阳与零陵交界处的骑田岭。那里正是他昨日与习宏商议的粮道枢纽。“山越?”他嘴角勾起一抹冷意,“让他们来。”

***

三日后,骑田岭北麓的山谷里,数百名山越族众正围着篝火磨刀。首领金环三结攥着一枚东吴使者送来的青铜符节,对族人道:“孙权许诺,夺回桂阳,每户赏盐十斛!郝普那厮占我熟地,杀我族人,此仇不报,何以为人?”

话音未落,两侧密林里突然响起梆子声。习珍率五百轻骑从坡顶俯冲而下,马蹄踏碎晨雾,马槊上的红缨如烈火燎原。山越众仓促应战,却见蜀兵阵型严整,每十人一组,或砍马腿,或刺咽喉,竟是从未见过的战法。

金环三结正欲 retreat,一支羽箭擦着他耳畔钉入身后树干。他转头望去,只见习宏率步卒从谷口包抄而来,手中令旗挥动间,数十名蜀兵竟抬着改良过的连弩,箭矢如蝗般覆盖了山越的盾阵。

“撤!快撤!”金环三结嘶吼着掉头,却在转过山坳时猛地勒住缰绳——郝普正斜倚在一块巨石上,身后跟着两名捧着酒瓮的亲卫。他指节轻叩着腰间的青龙佩刀,丹砂染过的刀鞘在阳光下流转着寒芒。

“金环首领,”郝普声音平静,却让山越众不由自主地停步,“可知为何你的人跑不过我的马?”他抬手指向山谷另一侧,那里的坡地上新垦的田垄如棋盘般整齐,“零陵的农兵,耕时能开石,战时能破阵。你替东吴卖命,不过是拿族人的血,换几斛苦盐罢了。”

金环三结握着符节的手青筋暴起。他想起半月前,郝普派来的使者曾许诺,只要山越归附,便划给他们耒阳的沃土,还送铁犁耕牛。当时他嗤之鼻,此刻见蜀兵的战力与山谷间的新田,心中忽然生出悔意。

“我给你两个选择。”郝普将一瓮桂酒抛到他马前,酒液溅在枯叶上,散出醇厚的香气,“降,可入我荆南屯田兵,耕战皆有赏;战,”他指了指西周密林里若隐若现的蜀兵旗帜,“这骑田岭,便是你的埋骨之地。”

***

当金环三结率领残部归降的消息传到长沙时,郝普正在后堂与习氏兄弟议事。习珍展开一封关羽的来信,信中朱砂批着“荆南稳固,北伐无忧”八字,末了还附着一张襄樊前线的布防图。

“关将军让我们加紧输送粮草,”习珍指着地图上的沔水渡口,“樊城现在每日需粮千斛,若走湘水北上,需提防东吴水师袭扰。”

“水师?”郝普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新栽的桂树。三日前他己下令,将长沙郡的楼船营改编为屯田水师,对外宣称是“护商队、剿江贼”,实则正在秘密训练水战。“让习宏去办。把山越降兵编为前锋,他们熟悉水性,正好用来探路。”

习宏在一旁记录着,忽然停下笔:“都尉,潘濬今日递了辞呈,说要回乡侍母。”

郝普接过辞呈,见竹简末端用小篆刻着“恳辞归里,永为汉民”。他想起潘濬昨日在屯田署核对户籍时,曾指着一块改良的曲辕犁,问能否在长沙推广。“准了。”他将辞呈放在烛火上,看着竹片渐渐蜷曲,“但让他走前,把长沙的水利图留下。”

窗外传来更夫敲梆的声音,己是戌时。郝普走到地图前,用朱笔在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交界处画了个三角。那里本是东吴的薄弱地带,如今却成了他布防的核心。他想起三天前,当他将三郡的屯田计划送往樊城时,关羽使者眼中的惊讶——那名使者曾在公安见过他,那时的他还是个险些投降的太守,如今却成了能支撑北伐的后方柱石。

“明日去桂阳。”郝普忽然开口,“告诉习珍,把新铸的环首刀送去五千柄。山越降兵要用汉家的刀,才能真正明白,谁才是这荆南的主人。”

习宏领命退下时,见郝普正对着案头的青铜灯台沉思。灯芯爆出一朵灯花,照亮了他鬓角的微霜——那是三年来在零陵日夜操劳的痕迹。但此刻他眼中没有疲惫,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笃定。

***

十月二十,郝普抵达桂阳郡治。城楼上,习珍正指挥兵丁更换旗帜。旧的东吴“孙”字旗被卷成一团扔在墙角,新的“汉”字大纛在风中猎猎作响。城下的市集中,百姓们围着新设立的屯田告示议论纷纷,几个从长沙迁来的流民正指着告示上的“每亩税一斗”,对本地农人比划着零陵的丰收景象。

“都尉,”习珍递过一封加急军报,“吕蒙主力退回柴桑后,孙权在豫章增了三个都尉府。”

郝普展开军报,目光落在“豫章”二字上。这正是他此前散布虚攻谣言的地方,如今孙权果然在此增兵。“增兵好啊,”他将军报递给习珍,“他越往东线挤,咱们在西线就越安稳。”

两人沿着城墙走到南角楼,只见远处的田野里,新征的农兵正在操练。他们左手持盾,右手握着郝普改良过的短矛,步伐虽不整齐,眼神却透着一股刚从土地里拔出的狠劲。一名什长喊着号子,带领众人变换阵型,那号子的调子竟是零陵民谣改编的《屯田歌》。

“还记得三年前吗?”郝普忽然低声问,“在零陵城头,咱们第一次打退东吴的试探兵。”

习珍望着远方的暮色,想起那时郝普站在垛口上,明明手在发抖,声音却稳如磐石。“记得。”他握紧了腰间的刀柄,“那时都尉说,只要守住零陵,就能等到主公的大军。”

“现在不止是零陵了。”郝普指向连绵的城郭,“长沙、桂阳,还有未来的江夏...只要咱们把这三郡攥牢,关将军在樊城就能放心北伐。”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卷丝绸,上面是诸葛亮亲笔写的“荆南虚实,重于千军”八字,“军师说得对,咱们守的不是城,是蜀汉的半壁江山。”

暮色渐浓,桂阳城中燃起点点灯火。郝普站在城楼之上,听着远处农兵操练的呼喝,闻着风中传来的新稻香气。他知道,整合三郡的路才刚刚开始,东吴的报复、曹魏的觊觎,都如阴云般悬在头顶。但当他看到习珍眼中的坚定,听到市集中百姓对新政的期盼,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踏实。

这不再是史书中那个轻易投降的郝普,也不是初到零陵时惶恐不安的穿越者。他是荆南都尉郝普,是关羽眼中“可倚重的柱石”,是数万农兵和三郡百姓的主心骨。当他抬手按上腰间的青龙佩刀时,刀鞘上的纹路仿佛在微光中流动——那是历史的年轮,也是他亲手改写的命运轨迹。

“传令下去,”郝普的声音穿过暮色,清晰地传到习珍耳中,“明日起,三郡实行‘夜巡制’。让百姓知道,只要有汉兵在,就没人能再欺负荆南的土地。”

夜风拂过城楼,将他的话语送往远方。在那渐沉的夜色里,荆南三郡的轮廓正悄然重塑,为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筑起一道坚实的壁垒。



    (http://www.i7xsw.com/book/eiiOOU.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
爱奇电子书 有求必应! 三国:开局关羽手下的零陵太守 http://www.i7xsw.com/book/eiiOOU.html 全文阅读!爱奇电子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