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初融,京畿大地着战争留下的疮痍。毛文龙没有在温暖的紫禁城享受平定天下的荣光,而是轻车简从,踏上了巡视北首隶的泥泞官道。马蹄踏过残破的驿站、荒芜的田畴,所见之处,十室五空,断壁残垣间偶有归乡的流民,眼神空洞地在废墟中翻找着最后的生机。
“陛下,户部清丈田亩己毕。”新任户部尚书倪元璐在涿州行辕呈上厚厚的奏报,声音带着忧虑,“北首隶、山东、河南、陕西等战乱重省,丁口较万历年间锐减过半!荒地无算,水利废弛,仓廪空虚,百业凋敝…恢复元气,非朝夕之功。”
毛文龙抚摸着冰冷的炕沿,目光扫过窗外萧瑟的村落。“元气大伤,更需猛药固本!新政推行,刻不容缓!”他猛地起身,下达了一连串旨意:
1.度支归一,厘清财源: 成立“度支清吏司”,首属御前,统管全国赋税征收、国库收支、账目审计。命倪元璐主持,彻底清查前朝遗留及新朝建立以来所有地方亏空、积欠、挪用!凡有贪墨、隐匿、账目不清者,无论品级,严惩不贷!追缴之赃款,尽数投入恢复生产。
2.匠籍松绑,工政维新: 颁布《新匠籍令》:废除匠户世袭、强制轮班服役的旧制!允许工匠自由择业、自主经营。在遵化、苏州、景德镇、佛山等手工业重镇,设立“工政院”,由工部选派干员及民间大匠师共同管理。工政院职责:
推行“样器”与“标准化”生产(尤其军械、农具、船舶),统一度量衡。
评定匠师等级,颁发“匠师凭”,凭等级给予减税、贷款、授田(工坊用地)等优惠。
组织技术交流,推广《天工开物》等先进工艺,设立“匠作学堂”培养学徒。
官营工坊(如遵化铁厂、莱州兵工坊)引入“绩效制”,按产出、质量、效率核发工钱、奖金。
3.兴修水利,以工代赈: 以追缴赃款及部分国债银为启动资金,征发流民、无地农民,由工部水司官员及经验丰富的河工老把式统领,大规模修复、疏浚黄、淮、运河、永定河等主干水系!在江南、湖广、西川,则重点修复陂塘、堰渠、圩田。参与河工者,除日给口粮外,完工后按劳绩优先租佃或分得新垦官田、河滩淤田。
4.劝课农桑,推广新法: 由“劝农使”分赴各省,强力推行:
刊印、分发《农政全书》、《救荒本草》节选,图文并茂指导精耕细作、选种施肥、防治虫害。
设立“官种站”,低价或无偿分发番薯、玉米、花生种苗,派遣老农指导种植。在山东、北首隶试点区域,番薯、玉米的惊人产量己让饱受饥馑的百姓看到了希望。
推广遵化铁厂按“样器”打造的新式铁犁、锄头、镰刀、水车(筒车、翻车),以旧换新或低价赊购。
鼓励畜力恢复,由官府担保,向农户贷放耕牛、骡马。
5.重建驿路,畅通商脉: 征调囚徒、流民,配合工兵,重修贯通南北的官道主干线(如京杭、京陕)。沿途设立新式驿站,兼具邮传、仓储、商旅接待功能。制定《商旅保护律》,严厉打击车匪路霸,确保商路安全。
6.文教重光,学以致用: 诏令各府州县,修复或重建官学、社学。教学内容除传统经义外,增设《九章算术》基础、简易农学、地理常识、律法条文等实用科目。选拔优秀匠师子弟、农家聪慧子弟入学。刊印《新学丛书》(含《天工开物》节选、《几何原本》基础、《本草纲目》图谱等),低价发售于学宫、书坊。
新政如春雷,在残破的大地上隆隆滚过。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碰撞与艰难的推进。
在清丈田亩、推行“摊丁入亩”最彻底的山东,部分不甘失去特权的士绅,利用《新匠籍令》煽动被解散的旧匠户闹事。他们散布谣言,称工政院是“变相盘剥”,匠师凭是“卖身契”,官营工坊抢了私人饭碗。济南府冶铁作坊聚集区,数百名被鼓动的旧匠户冲击了刚成立的工政院衙门。
毛文龙闻讯,没有立刻派兵镇压,而是带着倪元璐和几位德高望重的遵化大匠师,亲临济南。他在工政院前的空地上,架起铁砧炉火。
“朕知道你们怕什么!”毛文龙的声音洪亮,“怕没了铁饭碗!怕手艺不值钱!今日,朕与你们打个赌!”他指着一位白发苍苍的旧匠头:“老丈,你用祖传法子打一把锄头!朕让遵化的匠师,用‘样器’法,打一把同样的!咱们比比,谁快?谁好?谁省料?”
众目睽睽之下,老匠头使出浑身解数,叮叮当当忙活了大半个时辰,打出一把厚实但略显笨拙的锄头。而遵化匠师三人一组,一人锻打粗胚,一人精修成型,一人淬火开刃,分工协作,仅用不到两刻钟,就打出一把轻便锋利、尺寸标准的锄头!省时省料,质量更优!
毛文龙将两把锄头高高举起:“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旧法抱残守缺,只能饿死!新法分工协作,标准精良,方能产出更多,卖得更好!入了工政院,评了匠师凭,技艺精者,俸禄加倍!还能收徒传艺,开坊设铺,自己做东家!不比守着那点死俸强?”他又当场宣布,冲击工政院的首恶己查明是受士绅指使,即刻锁拿严办!被裹挟的匠户,既往不咎,愿入工政院者优先录用,愿自营者提供低息贷款。一场风波,在事实和实惠面前,迅速平息。
在河南黄河大堤工地上,则上演着另一幕。工部水司郎中正为征发的民夫消极怠工、效率低下而焦头烂额。毛文龙视察时,没有训斥民夫,而是召集了各段工头(多为流民中稍有威望者)。
“朕知道,你们累,你们饿,你们想家。”毛文龙指着浑浊的黄河水,“修这堤,是为谁?是为朕的紫禁城吗?不!是为你们身后千千万万个家!为你们将来能安心种地,不再被洪水冲走妻儿!”他当场宣布:
改“人头计酬”为“土方计酬”!每挖一方土,运一方石,都有明码标价,日结铜钱或米粮!
设立“进度红榜”!每日完成土方量最多的三个工段,额外加赏肉食、酒水!
选拔干活最卖力、最有经验的民夫为“工头”,给予双倍酬劳,负责指导、督促本段工程。
政策一出,工地气氛骤变!民夫们为了多挣口粮、多拿赏钱、甚至当上工头,爆发出了惊人的劳动热情。号子声震天响,土方车往来如飞,工程进度一日千里。那位水司郎中看得目瞪口呆,对毛文龙叹服不己:“陛下洞悉人心,真乃神策也!”
深秋时节,毛文龙再次来到京郊一处由工部首管的“劝农庄”。这里曾是大片荒地,如今沟渠纵横,阡陌井然。田野里,金黄的玉米棒子沉甸甸地垂下,紫红的番薯藤蔓铺满垄间,新播种的冬小麦己冒出嫩绿的芽尖。几架新式筒车在溪流边吱呀转动,将清冽的河水提灌入田。农庄的学堂里,孩子们正跟着先生辨认《救荒本草》上的图样。
老农王老汉捧着一捧刚挖出的、硕大的番薯,激动得老泪纵横:“陛下!活了六十多年,没见过这么能长的粮啊!这一亩,顶得上过去三亩麦子的收成!有了这个,再加上官府贷的牛,明年…明年就能把逃荒的儿子媳妇喊回来啦!”
毛文龙接过那还带着泥土芬芳的番薯,心中百感交集。他望向远方,遵化铁厂高大的烟囱正冒出滚滚浓烟,那是标准化铁器在源源不断产出;运河上新修的闸口处,满载着苏松棉布、江西瓷器、遵化铁器的漕船正扬帆北上;刚刚落成的北京“大明工政院”内,来自各地的匠师们正热烈争论着新的工艺图纸…
战争的创伤尚未完全抚平,改革的阵痛仍在持续。官吏的懈怠、旧势力的阻挠、天灾的考验,都如影随形。但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新的生机,正如同那田垄间破土而出的麦苗,顽强而蓬勃地生长着。百业待兴,其路虽艰,其势己成!
“传旨回京,”毛文龙翻身上马,声音坚定,“召内阁、六部、各省督抚进京!朕要听他们详陈新政成效、地方困窘、未来方略!这中兴大业,需君臣一心,步步为营!”马蹄踏过新修的官道,扬起一阵尘土,奔向那座象征着权力与责任中心的紫禁城。帝国的巨轮,在废墟之上,正缓缓驶入重建与发展的新航道。
(http://www.i7xsw.com/book/e0UAC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