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听见篱笆门外有响动,抬头看去高兴道:“老闺女回来了!”
依依妈答应着,走近姥姥跟前。依依爸紧忙接过姥爷手里的锄头继续锄地。
“不用了,不用了,女婿,快进屋待会,我这里都差不多完事了。”说着姥爷拉着依依爸的手往屋里走。
姥姥和依依妈也走进屋里。姥姥拉着依依妈的手说:“你们来了,怎么没有抱孩子过来啊?”
“孩子太小,路远,走路不方便”依依妈道。姥姥虽说见不到外孙有些失落,但是能看见闺女就很高兴了。
接着道:“孩子没有跟来也不能住,吃完中午饭在回去吧!”
“好!”依依妈爽快应道。
姥爷见依依爸坐在炕沿边也不说话,首搓手,就知道应该有事情才过来的。
询问依依爸:“女婿啊,家里孩子挺好的吧?”
“挺好的,老大前些日子参加运动会还得奖了!”依依爸自豪的说道。
姥爷和依依爸又闲聊几句,依依妈见孩她爸不往借钱上说 ,只能自己开口,对姥姥,姥爷说:“爹,娘!我们这次回来是想借钱盖房子,家里孩子大了,现在房子住着有点小,想盖个大些的砖房。孩子她老姑在砖厂上班,买砖能便宜些。”
姥爷瞅了瞅老伴的脸色,乐呵着说道:“盖房子可是大事儿,这钱该借,该借。”说完,还调皮地冲姥姥眨了眨眼。
姥姥瞅见姥爷这副模样,噗嗤一声乐了,用手指着姥爷嗔怪道:“就数你懂得多!闺女盖房子我能不借嘛!”
依依爸听孩子她们姥姥姥爷愿意借钱才放松了些,身子也往炕里挪了挪。
姥姥很严肃说到:“钱是可以借你们,也不着急还,但是……”
依依爸听到但是刚刚放松的心情又紧张起来。
姥姥缓缓接着说:“但是一定要用好的材质,不能兑付将就,房子不是住三年五年的,房盖什么的都选好材料。”
依依爸连连应声:“应该的,应该的。”
姥姥起身下地去柜子里翻找,在最下面一件旧衣服盖兜里拿出一个鼓鼓的手帕,打开手帕里面打开是一沓子钱。
里面有10元、20元、50元,还有另外一个信封,姥姥打开信封里面是一沓100元钱。
没有半分不舍把信封里的钱交给依依妈,:“这是你三哥西哥给我邮寄回来的钱,你收好,足够你们盖房子了,选好材料盖好点的能住很多年。”
依依妈接过钱,小心翼翼放到衣服里侧兜里。然后和姥姥一起做饭,吃过午饭两口子就急忙回家。
临走姥姥还给他们拿了一些自己做的大酱及自己家腌制的咸菜。
回到家,看到依依己经把早上的饭菜热过招呼妹妹弟弟吃上了。依依妈欣慰地笑了。
依依爸到家后也不闲着,找人帮忙挖地基,联系买砖及其他材料。
风风火火忙乎一个月就到了上梁的日子。当然日子是提前算过的。
清晨,依依家的新房建造周围己经热闹起来。房梁被红布包裹着,帮忙的左邻右舍亲戚们准备就绪,村民们也围在一旁等待上梁仪式。
依依爸笑着对施工师傅道:
“师傅,今天可真是个好日子啊!天儿这么晴,咱们赶紧把梁上了吧!”
施工师傅点头:“是啊,依依爸,吉时快到了,供品都准备好了吧?”
依依爸指着供桌:
“都备齐了!鸡、鱼、酒、馒头,还有香和纸钱,一样不少!”
师傅招呼众人们:
“来,大伙儿先拜一拜,求个平安顺利!”
众人点燃香火,依依爸带头祭拜,嘴里念叨着:
“老天爷保佑,上梁大吉,新房稳固,家宅平安!”
祭拜后师傅大声宣布:“吉时到,上梁!”
众人们合力将房梁抬上屋顶,梁上挂着红布,贴着一张红纸,写着“上梁大吉”。
师傅从梁上抛下糖果和硬币:“接福喽!大伙儿都接着!”
小孩们兴奋地跑来跑去,争抢着糖果和硬币,村民们也笑着帮忙捡拾。
抢到的小孩们欢呼:“哇!我捡到糖了!还有硬币!”
抢的多分给没有抢到的小伙伴。
一个亲戚对依依爸:“依依爸,你家这上梁仪式可真热闹!看来以后日子一定红红火火!”
依依爸满脸笑容:“借您吉言!中午都别走啊,咱们一起进屋喝酒,庆祝庆祝!”
师傅拍拍依依爸的肩:“依依爸,梁上好了,新房稳如泰山!以后你家肯定顺风顺水!”
依依爸感激地:
“多谢师傅,多谢大伙儿!今天辛苦你们了!一起,都一起进屋喝酒。”
(上梁习俗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仪式,主要在新房建造过程中举行,标志着房屋主体结构的完成。这一习俗旨在祈求房屋稳固、家庭平安、人丁兴旺,具体内容和形式因地区和民族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 选择吉日
上梁日期由风水师或长者根据黄历选定,力求天时地利。
2. 祭拜仪式
在上梁前,通常举行祭拜,供奉土地神、鲁班等神灵,祈求工程顺利和家庭平安。
3. 上梁过程
准备:梁木常选用优质木材,并贴上“上梁大吉”等吉祥字样的红纸。
安装:在鞭炮声中,工匠将梁木安装到位,象征房屋主体完成。
抛梁:工匠从梁上抛洒糖果、糕点等,众人争抢,寓意分享好运。
4. 庆祝宴席
上梁后,主人家设宴款待工匠和亲友,表达感谢并分享喜悦。
5. 禁忌与讲究
上梁时有诸多禁忌,如女性不得参与、梁木不能落地等,以保工程顺利和家庭吉祥。
6. 地区差异
南方:仪式较为隆重,常伴有舞狮、锣鼓等表演。
北方:仪式相对简洁,注重实用和效率。
7. 现代演变
随着建筑技术进步,上梁习俗逐渐简化,但在农村和传统文化保留较好的地区仍可见到。
上梁习俗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中国建筑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体现,反映了人们对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http://www.i7xsw.com/book/N0n0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