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倒映着黄浦江的粼粼波光。小暖站在大厅里,仰头望着悬挂在正中央的巨大会标——"第七届国际军医交流大会",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紧张?"李明递给她一杯咖啡,温热透过纸杯传到指尖。
小暖摇摇头,又点点头:"有点。听说今天的主讲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史密斯教授,我读过他所有的战伤救护论文。"
会议厅里己经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军医代表,各种语言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小暖和李明找到贴有中国国旗的座位坐下,翻看着会议手册。
"看这个,"李明指着日程表,"下午有野战外科新技术工作坊,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临时骨骼支架。"
会议正式开始。史密斯教授的第一场演讲就震撼了所有人——他展示了在叙利亚战场使用的新型止血凝胶,能够在十秒内止住动脉出血。
"这种凝胶含有纳米级凝血因子,"史密斯解释道,"即使在无加压条件下也能有效止血。"
小暖飞快地记着笔记,脑海里己经在思考如何将这项技术应用到高原巡诊中。在西藏,外伤出血是常见问题,现有的止血方法在高海拔环境下效果常常不理想。
茶歇时,小暖和李明被一群外国军医围住,好奇地询问他们在非洲的工作经历。
"你们真的在没有CT的情况下完成过颅脑手术?"一个美国海军医官难以置信地问。
"是的,"李明展示手机里的照片,"用简易钻颅器减压,救了一个脑外伤患者。"
小暖补充道:"条件所限,我们不得不因地制宜。比如用消毒过的摩托车辐条做骨科外固定支架。"
周围响起一片惊叹声。一个瑞典军医甚至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下这些"战地创新"。
下午的工作坊更加精彩。3D打印骨骼支架的演示让小暖大开眼界——通过便携式扫描仪获取伤者骨骼数据,再用特制打印机现场制作贴合伤处的支架。
"这种生物材料两周后就会自然降解,"讲解的德国工程师说,"足够支撑到伤员后送接受正式治疗。"
小暖和李明轮流操作设备,亲手打印了几块支架模型。当小暖成功完成一个腕骨支架时,连工程师都竖起大拇指:"天生的外科医生之手!"
第二天的议程更加贴近实战。以色列军医团队展示了一种新型战地超声设备,只有手机大小,却能完成基本的心肺和腹部检查。
"这个太适合我们了,"小暖兴奋地对李明说,"记得在非洲时,有多少腹腔出血因为无法确诊而延误治疗?"
最令人惊喜的是,中国代表团也有展示环节。小虎作为代表,上台分享了高原巡诊的经验,特别是急性高原病的快速诊断和处理方案。小暖在台下拼命鼓掌,骄傲得眼眶发热。
会议最后一天是模拟演练。所有参会者被分成混合小组,模拟在不同战场环境下救治伤员。小暖和李明被分在了"山地战伤"组,与德国、南非的军医一起合作。
"患者右股骨开放性骨折,伴有失血性休克,"模拟指挥官宣布,"你们有十分钟准备,环境:海拔4000米,夜间,有限照明。"
小暖迅速分配任务:"李明负责气道,我处理骨折,德国同事建立静脉通路,南非医生监测生命体征。"
演练开始后,小暖立刻进入了状态。高原经验让她对缺氧环境下的救治格外敏感,而李明的战地急救技巧也令队友们赞叹不己。他们使用刚学会的3D打印技术制作临时支架,配合新型止血凝胶,成功"挽救"了模拟伤员。
"完美的团队合作,"评估专家评价道,"特别是对高海拔因素的考虑非常专业。"
会议结束当晚,主办方在外滩安排了晚宴。小暖穿着简单的藏青色连衣裙,站在江边的栏杆旁,望着对岸陆家嘴的璀璨灯火。夜风拂过脸颊,带着黄浦江特有的气息。
"想什么呢?"李明端着两杯果汁走过来。
小暖接过杯子,轻轻碰了碰他的:"在想...我们能不能申请几台那种便携超声仪,下次去西藏带上。"
李明笑了:"就知道你会这么想。我己经问过了,厂家愿意给我们试用价。"
"真的?"小暖眼睛一亮,"那3D打印机呢?"
"那个贵了点,"李明耸耸肩,"不过小虎说医院正在考虑采购一台。"
晚宴上,他们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军医。一个来自挪威的军医玛塔分享了她在北极圈内的医疗站经历;肯尼亚的穆罕默德医生讲述了索马里边境的医疗援助;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华裔军医陈,则邀请他们明年参加在夏威夷举办的环太平洋军医演习。
"世界真大啊,"回酒店的路上,小暖感叹道,"有那么多地方需要医生。"
李明握住她的手:"我们慢慢来,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
最后一晚,两人沿着南京路步行街慢慢走回酒店。霓虹灯将街道映照得如同白昼,行人如织,热闹非凡。小暖在一家老字号药店前停下,盯着橱窗里的中药展示。
"怎么了?"李明问。
"我在想,"小暖若有所思,"现代医学技术固然先进,但像高原反应这样的问题,也许中西医结合效果更好。"
李明眼前一亮:"对啊!藏医也有很多高原病的独特疗法。下次去西藏,我们可以专门做这方面的研究。"
回到北京后,小暖和李明立即着手整理会议收获。他们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特别强调了便携超声和3D打印技术在野战医疗中的应用前景。
"王主任很感兴趣,"小虎告诉他们,"院里己经批准采购一台便携超声,让你们先试用。"
更令人惊喜的是,医院决定成立一个"战地创新医疗小组",由小虎牵头,小暖和李明作为核心成员,专门研究适用于特殊环境的医疗技术。
第一次小组会议上,小暖提出了高原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李明则建议建立非洲常见病数据库,为后续医疗队提供参考。会议室的白板很快就被各种创意填满。
"有你们这些年轻人真好,"王主任满意地说,"军区总院的未来就靠你们了。"
日子在忙碌中飞逝。转眼到了春节,两家人再次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航航己经五岁了,像个跟屁虫似的黏着小暖和李明。
"姑姑,叔叔,"小家伙神秘兮兮地拉着两人的手,"给你们看个东西!"
他从书包里掏出一幅蜡笔画——两个穿白大褂的人站在雪山前,手牵着手,头顶是一颗大大的红心。
"这是你们!"航航骄傲地宣布,"我画了好久呢!"
全桌人都笑了起来。小暖抱起侄子,在他脸上亲了一口:"画得真棒!姑姑最喜欢了!"
年夜饭吃到一半,小暖的手机突然响了。是非洲医疗站的玛利亚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
"玛利亚!"小暖惊喜地接通,画面里出现了玛利亚灿烂的笑脸,背景是熟悉的医疗站和金合欢树。
"赵医生,李医生,新年快乐!"玛利亚用蹙脚的中文说道,然后切换回英语,"看,谁来了?"
镜头一转,几个熟悉的面孔挤进画面——卡玛和奶奶,小暖接生的第一个婴儿现在己经会跑了,还有那个他们用摩托车辐条固定骨折的老爷爷...
"Happy ese New Year!"大家用刚学会的英语齐声喊道。
小暖的眼眶瞬间了。她把手机传给每个人看,秀兰甚至凑过去用蹩脚的英语跟卡玛奶奶聊了几句。
挂断视频后,小暖望着窗外的烟花,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都有人记得你,感激你;是无论走得多远,都有人等你回家;是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愿意与你并肩同行,救死扶伤。
"新年快乐。"李明在她耳边轻声说,悄悄握住了她的手。
"新年快乐。"小暖回握住他,十指相扣。
电视机里,新年钟声敲响,主持人大声倒数:"五、西、三、二、一!新年好!"
窗外,绚烂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北京的夜空。新的一年,新的征程,等待着这对年轻的军医去探索、去挑战、去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http://www.i7xsw.com/book/CinUix.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