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6章 非洲初体验

小说: 生在八零暖心间   作者:20093
爱奇电子书 更新最快! 生在八零暖心间 http://www.i7xsw.com/book/CinUix.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飞机降落在达累斯萨拉姆国际机场时,小暖的第一感觉是热。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浪,像一块湿毛巾捂在脸上,让人瞬间喘不过气来。

"温度38度,湿度75%。"李明看了眼手机上的天气APP,声音有些发紧。

机场大厅简陋得超出想象,天花板上的风扇有气无力地转着,排队入关的队伍蜿蜒曲折。小暖的军装后背己经湿透,黏糊糊地贴在皮肤上。她下意识抓紧了随身背包——里面装着最重要的医疗证件和基础药品。

"!"海关窗口的黑人官员头也不抬地喊道。

小暖递上护照和签证,对方翻看了半天,突然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问:"ese doctor?"

"Yes, we're from the medical aid team."小暖回答,嗓子因为干燥而发紧。

官员咧嘴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Wele to Tanzania!"盖章的动作干脆利落。

走出机场,热浪更加肆无忌惮。一辆漆皮斑驳的越野车停在路边,车旁站着个穿迷彩服的高个子白人,举着写有他们名字的纸牌。

"Dr. Zhao? Dr. Li?"他的英语带着北欧口音,"我是安德森,挪威籍,你们的接应人。"

行李被粗暴地塞进后备箱,小暖和李明挤进后座。车内没有空调,车窗大开,但灌进来的风也是热的。安德森一边开车一边介绍情况,声音在发动机的轰鸣中时断时续。

"医疗点在姆贝亚...山区...疟疾高发...设备简陋..."

车子驶出城市,道路很快从柏油路变成了土路,然后是纯粹的沙石路。颠簸让小暖的胃里翻江倒海,她死死抓住座位边缘,指节发白。

"第一次来非洲?"安德森从后视镜看了她一眼,"建议别看窗外,会晕车。"

小暖没听劝告,固执地望着窗外。贫瘠的土地上零星散布着茅草屋,赤脚的孩子追着他们的车跑,女人们头顶着水桶或柴火,步履稳健地走在烈日下。这一切与哥哥描述的相差无几,但亲眼所见还是让她胸口发闷。

"到了。"安德森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

所谓的医疗点,是几间铁皮屋顶的简易房,围着一顶印有联合国标志的蓝色大帐篷。院子里排着长队,大多是妇女和儿童,看到他们的车,人群骚动起来,无数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新来的中国医生。

"这是宿舍。"安德森带他们来到一间铁皮屋前,"男女分开,李医生住隔壁。"

宿舍里只有一张行军床、一个简易衣柜和一张摇摇欲坠的木桌。墙上爬着几只壁虎,天花板的角落里挂着蜘蛛网。小暖放下行李,突然注意到床单上有可疑的褐色斑点。

"那是...血?"她的声音有些发抖。

安德森耸耸肩:"可能是上个医生留下的。这里条件有限,将就一下吧。"

晚饭在公共帐篷里解决——一锅看不出原料的糊状物,配硬得像石头的玉米饼。小暖勉强吃了几口,就再也咽不下去了。李明倒是吃得认真,还小声提醒她:"补充能量,明天会很忙。"

夜幕降临,发电机嗡嗡作响,为医疗区提供着微弱的电力。小暖躺在床上,汗水浸透了床单。远处传来不知名动物的嚎叫,蚊帐外蚊子嗡嗡作响。她摸出手机,想给家里报个平安,却发现这里根本没有信号。

"原来哥哥说的'条件还行',是怕我们担心..."小暖喃喃自语,眼眶突然发热。

第二天清晨五点,小暖就被敲门声惊醒。安德森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急诊!孕妇难产!"

小暖一个激灵跳下床,胡乱套上白大褂就往外冲。帐篷手术室里己经围了几个人,一个黑人妇女躺在简易产床上,痛苦地呻吟着。

"血压下降,胎心减弱!"一个金发女医生——后来知道是德国来的玛丽安——急促地说,"需要紧急剖腹产!"

小暖和李明迅速洗手消毒,加入急救团队。手术条件简陋得令人心惊:照明只有一盏应急灯,器械是最基础的几样,连无菌布都打了补丁。但此刻没人抱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产妇身上。

"Dr. Zhao, 你负责麻醉。"玛丽安命令道,"Dr. Li, 你当一助。"

小暖的手微微发抖,但专业素养让她迅速进入状态。简陋的硬膜外麻醉设备,没有监测仪,她只能靠经验和触感来判断药量。

"开始。"玛丽安拿起手术刀。

手术过程惊心动魄。灯光忽明忽暗,器械不够趁手,产妇还突然出现了大出血。但最终,一声微弱的啼哭宣告了新生命的到来。

"是个女孩!"玛丽安疲惫但欣慰地宣布。

小暖帮忙清理婴儿,小家伙瘦得皮包骨,但哭声还算有力。当她将婴儿抱给虚弱的母亲时,对方用当地语说了句什么,眼泪顺着黝黑的脸颊滚落。

"她说谢谢中国医生。"安德森翻译道。

走出手术室,小暖才发现自己的腿软得像棉花,后背完全湿透。李明递给她一瓶水,脸色同样苍白。

"这还只是第一天..."他苦笑道。

接下来的日子像一场持久的战役。每天清晨五点,医疗点外就己经排起长队。疟疾、伤寒、寄生虫感染...各种在国内罕见的疾病在这里司空见惯。最让小暖心碎的是那些营养不良的孩子,肋骨根根分明,腹部却因寄生虫而鼓胀。

"为什么这么穷?"有一天处理完第五个疟疾患儿后,她终于忍不住问安德森。

瑞典人叹了口气:"干旱、疾病、战乱...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才在这里。"

七月的非洲进入旱季,气温飙升到40度以上。宿舍的铁皮屋顶像个烤箱,晚上根本睡不着。小暖和李明常常在值完夜班后,坐在院子里看星星。这里的星空比国内清晰得多,银河像一条闪亮的丝带横贯天际。

"想家吗?"一天夜里,李明突然问。

小暖点点头,又摇摇头:"想,但没时间多想。"她顿了顿,"哥之前说,忙起来就顾不上想家了,原来是真的。"

艰苦的条件反而让两人的感情更加坚固。李明会在小暖值夜班时偷偷留半壶干净的水给她;小暖则省下自己那份水果,塞进李明的白大褂口袋。在异国他乡,他们成了彼此唯一的依靠。

八月中旬,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医疗点陷入了混乱。铁皮屋顶漏得像筛子,帐篷手术室差点被风掀翻。更糟的是,暴雨带来了疟疾蚊的爆发。

"所有床位都满了!"玛丽安在雨中大喊,"把仓库也腾出来!"

小暖和李明冒雨奔波,将病人一个个转移到相对干燥的地方。雨水混着汗水流进眼睛,刺得生疼。就在这混乱中,一个老人被送了进来,高烧不退,己经陷入昏迷。

"重症疟疾!"小暖检查后判断,"需要立即静脉注射青蒿琥酯!"

但药柜里的青蒿琥酯只剩最后一支了。小暖的手微微发抖——没有药,老人必死无疑。

"用我的。"李明突然说,从自己的急救包里掏出一支药,"国内带来的,一首没舍得用。"

注射、观察、调整剂量...小暖守在老人身边整整一夜。黎明时分,老人的烧终于退了,睁开眼睛,虚弱地说了句什么。

"他说上帝保佑中国医生。"安德森翻译道,眼里闪着泪光。

这场暴雨过后,小暖和李明似乎真正融入了这个医疗团队。当地护士开始教他们简单的斯瓦希里语,孩子们见到他们会开心地喊"Daktari a!"(中国医生)。

九月底的一天,小暖正在给一个孩子处理伤口,突然听到外面一阵骚动。她跑出去,看到一辆熟悉的军用吉普车停在院子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车!

车门打开,一个穿着蓝色贝雷帽的中国军人走下来。小暖瞪大眼睛,不敢相信——那是哥哥的战友张磊,去年和小虎一起服役的军医!

"小暖?!"张磊也认出了她,"天啊,你怎么在这儿?"

原来张磊申请了第二期维和任务,被分配到附近的军事基地做医疗支援。听说中国医疗点来了新人,特意过来看看,没想到是小暖和李明。

"小虎知道吗?"张磊问。

小暖点点头“知道”

张磊拍了拍她的肩膀,眼里满是赞赏:"你哥会为你骄傲的。"

那天晚上,医疗点破天荒地开了个小派对。张磊带来了中国食品和几瓶老干妈,简首比黄金还珍贵。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分享着来之不易的美食和故事。

"说真的,"张磊咬着一包方便面,含糊不清地说,"你们这条件比我们当年还艰苦。小虎那会儿至少还有军用帐篷和净水设备。"

小暖和李明相视一笑。现在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哥哥总是轻描淡写地描述这里的经历——不是不苦,而是不愿让亲人担心。

夜深了,派对散去。小暖和李明坐在星空下,分享最后一包张磊带来的瓜子。

"后悔吗?"李明突然问。

小暖摇摇头,将头靠在他肩上:"你呢?"

"怎么会。"李明轻轻握住她的手,"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更加确定自己的选择。"

远处,医疗点的灯光在黑夜中倔强地亮着,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星。在这个远离家乡的角落,两个年轻的军医正用他们的专业和热忱,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艰难困苦,却无怨无悔。



    (http://www.i7xsw.com/book/CinUix.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
爱奇电子书 有求必应! 生在八零暖心间 http://www.i7xsw.com/book/CinUix.html 全文阅读!爱奇电子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