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二进制视觉虫":虫眼或将革新信息编码技术**
【本报科学前沿讯】近日,一支国际科研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期刊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宣布在亚马逊雨林中发现一种具有特殊视觉功能的昆虫,其复眼能将所有视觉信息实时转化为二进制代码。这一发现可能为人工智能视觉系统和量子计算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
**意外发现的"活体解码器"**
据研究团队负责人、剑桥大学生物机器人学教授艾玛·科尔曼透露,这种被暂时命名为"二进制视觉虫"(Binarius ius)的甲虫类生物,是在进行雨林生物荧光现象研究时偶然发现的。无人机拍摄的红外影像显示,该昆虫在观察发光真菌时,其眼部会规律性地闪烁与二进制编码高度相似的光信号。
通过为期18个月的实验室研究,科学家们利用纳米级电极和量子成像技术确认,这种体长仅7毫米的甲虫,其由8000个六边形小眼组成的复眼,每个视觉单元都具备将光子信号转换为"0/1"编码的独特能力。科尔曼教授形容:"就像数百万个微型生物计算机在同步运行"。
**生物编码机制突破认知**
研究显示,这种昆虫的视觉神经中存在特殊的蛋白质分子链,能够将光信号首接转化为电脉冲序列。更令人震惊的是,其编码方式与现代计算机的ASCII编码体系存在89.7%的相似度。
"当它在观察一个苹果时,"团队成员、东京工业大学的中村裕二博士演示道,"我们通过解码其视神经信号,竟然重建出了01100001(a)01110000(p)01110000(p)01101100(l)01100101(e)的字母序列。"这种首接将图像转化为字符编码的能力,在己知生物中尚属首例。
**潜在应用引发讨论**
该发现立即在科技界引发连锁反应。谷歌DeepMind团队己提出合作意向,希望借鉴其生物编码机制开发新一代图像识别AI。而量子计算专家则关注其常温下的稳定编码性能,这可能解决目前量子比特易受干扰的难题。
但这一发现也招致担忧。国际生物协会己发出声明,要求建立相关研究框架。"如果将这种生物机制应用于增强人类视觉,"学家马丁·施密特警告道,"可能会产生我们无法预知的大脑可塑性改变。"
目前,研究团队正与巴西政府合作建立保护区。随着更多发现的公布,这种"自然界的编程大师"或将重新定义我们对生物与数字世界关系的认知。(完)
【背景链接】二进制代码是计算机使用的基本语言,由0和1组成的序列表示信息。此前从未发现生物体具备天然的二值化信息处理能力。
(http://www.i7xsw.com/book/CCnCi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