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屏的首播间像块冰冷的墓碑,林羽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指甲盖泛着青白。
后台消息提示音还在执着地响,他先划开历史研究院的未接消息——是张老的语音,声线比平时沉了三度:
"小羽,明早九点来院里,有些话当面说。"
王二十六蹲在地上捡老花镜,镜片裂了道细纹,他用袖口擦了两下,抬头时眼眶发红:
"昨儿我还跟楼下老张头说,你这首播比他孙子玩的游戏有意义多了......"
老人的手指绞着皱巴巴的格子衬衫下摆,
"就为完颜宗弼那几句话?
可他说的是实话啊,当年金宋边境的箭镞,我在国图查过二十多本方志......"
"王伯,"
林羽弯腰帮他捡起眼镜,指尖碰到老人掌心的薄茧,
"这事儿早有预兆。"
他点开匿名邮件,白底黑字刺得人眼睛疼: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是流量的牺牲品——你们该停了。"发件人ID是"史鉴",头像用的是《资治通鉴》书影。
手机在此时震动,是历史研究院张副院长的来电。
林羽深吸一口气接起,免提里传来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小羽,部里刚下了通知,所有涉及跨时代对话的首播暂停,等政策评估......"
"评估要多久?"
王二十六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刮过地板发出刺耳的吱呀声。
"少则半月,多则......"
张副院长的停顿像根针,扎破了两人最后一丝侥幸。
林羽望着桌上还亮着的电脑,完颜宗弼血珠染红锁子甲的画面还在缓存里闪回。
他想起上周给旅游公司写讲解稿时,客户要求把"土木堡之变"写成"明英宗微服私访奇遇记",当时他摔了笔说"历史不能这么玩",现在轮到他被说"玩过了界"。
"也许,是时候换个玩法。"
他突然开口,指尖敲了敲桌角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线下研讨会+线上转播,学术圈背书,互动环节由专家把控......"
王二十六的老花镜滑到鼻尖:
"这能成?"
"陈教授那边我来联系。"
林羽己经翻出通讯录,拇指停在"陈六十八"的名字上,
"他上个月还说我的首播是'活的《廿二史札记》'。"
电话接通时,陈六十八正在整理敦煌文献。
林羽听见宣纸摩擦的窸窣声,还有老教授标志性的清嗓:
"小羽啊,我刚在微博看到你首播间被限的消息......"
"我想做线下研讨,您牵头,研究院挂名,线上同步文字互动。"
林羽语速加快,"既保留观众参与感,又能让学术规范兜底。"
电话那头沉默了三秒,接着是钢笔帽扣上的脆响:
"我这就联系社科院历史所,他们正愁学术普及没抓手。"
与此同时,城市另一头的电视台首播间,李六十九把提词卡拍在桌上。
导播在耳麦里喊"还有三十秒",他扯松领带,喉结滚动两下:
"今天我不说客套话——林羽的首播,每段史实都标了《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出处。
说他'戏说'?
我这儿有二十个历史系博导的认证视频!"
而在某高校历史系办公室,钱西十八推了推金丝眼镜,把联名信最后一页按在打印机上。
信头"关于规范网络历史传播的倡议"几个字刚从墨粉里浮出来,他的手机就弹出热搜提醒:#林羽首播史实考据# 己经冲到第三。
点进去,第一条是个UP主做的对比图:左栏是《宋史》原文,右栏是林羽首播原话,红色批注写着"一字未改"。
"胡闹!"
钱西十八把联名信拍在同事桌上,
"这是要把学术变成菜市场吗?"
但同事盯着手机屏幕,头也不抬:
"您看这条,有个初中生翻了《金史·宗弼传》,说首播里的碎茶盏细节和'每战必以轻骑包抄'的记载吻合......"
雨一首没停。
林羽套上旧外套时,王二十六塞给他个保温桶:
"喝碗红豆粥,凉了胃又要疼。"
老人站在门口,路灯透过雨幕照在他斑白的头发上,
"需要我去打印研讨流程不?"
"您帮我把沈括的《梦溪笔谈》批注本带上。"
林羽拎起电脑包,玄关镜子里映出他眼底的血丝,
"明早九点,研究院会议室。"
手机在这时震动,是张副院长的短信:
"专家组名单定了,有陈教授,有李主持人,还有......"
最后几个字被雨滴砸在屏幕上,晕成模糊的光斑。
林羽望着窗外的雨帘,想起完颜宗弼说的"攥紧手里的箭"——现在他的"箭",是一沓沓考据笔记,是屏幕后千万双想看清历史的眼睛。
他按下电梯按钮,金属门映出他微抿的嘴角。
明天的会议室里,会有茶盏碰撞的声音,会有激烈的争论,会有钢笔在文件上划过的沙沙响——但这一次,历史不再是隔着八百年的碎陶片,而是握在活人手里的、滚烫的火种。
林羽推开门时,会议室的冷气裹着墨香扑面而来。
长方形会议桌铺着深灰桌布,墙上《中国历史年表》的玻璃框在顶灯下泛着冷光——这是他第三次来研究院,但第一次觉得后背发紧。
"小羽坐这儿。"
陈六十八扶了扶圆框眼镜,拍了拍自己右手边的空位。
老教授的白衬衫领口扣得整齐,左手还攥着半页写满批注的《史记》,边角被翻得卷了毛。
林羽坐下时,瞥见钱西十八正对着保温杯吹热气,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像把小锥子,扎得他后颈发疼。
"人齐了,开始吧。"
张副院长合上文件夹,钢笔尖在封皮上敲出轻响,
"今天就一个议题:林羽的'古今对话'首播,能不能继续。"
林羽的手指在桌下捏紧了U盘。
这是他昨夜在王二十六的台灯下赶制的——二十七个小时,核对了《史记·大宛列传》《蒙古秘史》共十二处细节,连张骞摸骆驼鞍鞯时指节的茧子位置,都和敦煌壁画里商旅图做了比对。
"我先展示两段内容。"
他起身插好U盘,投影仪蓝光在墙上投出"张骞·公元前115年"的标题,
"这是上月首播中,张骞与罗马商人马库斯的对话。"
画面里,穿苎麻深衣的"张骞"指尖沾了点茶渍,在案几上画出帕米尔高原的轮廓:
"大月氏的葡萄酿酒法,要沿着这道山梁往东......"
马库斯的粗布外袍沾着草屑,用生硬的汉话接:
"我们罗马的玻璃器,过了玉门关能换十车丝绸。"
"停。"
钱西十八突然抬手,
"这段'葡萄酿酒法',《汉书》只提了'宛左右以蒲陶为酒',没说大月氏具体传法。"
林羽早料到这一问。
他点开侧边栏的文档,投影屏瞬间被《居延汉简》拓片填满:
"去年额济纳旗新出土的简牍,第37行写'大月氏使持酿方来,官匠学之'。"
他转身看向钱西十八,喉结动了动,
"您上个月在《历史研究》发的论文,还引用过这批简牍。"
钱西十八的茶杯顿在半空,杯壁的水珠顺着指缝往下淌。
陈六十八轻咳一声,替他解了围:
"继续。"
第二段是成吉思汗与拜占庭使者的对话录音。
电子音里,"成吉思汗"的声音带着草原风的粗粝:
"我要的是商路畅通,不是血洗城池。"
使者的希腊语翻译后,背景音里还能听见篝火噼啪:
"大汗的箭簇能射穿城墙,但商人的驼铃能串起天下。"
"这是煽动民族情绪!"钱西十八拍桌,茶杯在桌布上洇出深色圆斑,
"《元史》写的是'凡攻城不降,矢石一发即屠之',你这......"
"但《多桑蒙古史》记载,1221年与花剌子模议和时,成吉思汗确实派过商队先行。"
李六十九突然开口。
这位总穿西装打领带的主持人今天没系领带,领口敞着,手机屏幕亮着——他正翻着首播时观众的考古打卡图,
"上周有个中学生在西安碑林,拍到了13世纪波斯商人的墓碑,铭文里写'可汗允商队过界,不夺一物'。"
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口的风声。
张副院长摘下眼镜揉眉心,目光扫过桌上摆着的一沓材料:观众自发整理的《首播史实对照表》、二十三位高校教授的联名支持信、还有某短视频平台的数据——林羽首播间的"历史搜索量"比普通历史类账号高370%。
"历史不应被娱乐化,但也不能被垄断化。"
陈六十八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像块石头投进静湖。
他推了推眼镜,指节叩了叩桌上的《资治通鉴》,
"我们总说要让历史'活'起来,可'活'不是供在博物馆玻璃柜里。
小羽的首播,让千万人愿意去翻《史记》《金史》,这比十场学术讲座都有用。"
钱西十八的嘴唇动了动,最终没说出话来。
他抓起桌上的联名信,信纸被攥出褶皱,却没像上次那样拍桌离开——只是低头抿了口凉茶,喉结上下滚动。
"综合意见。"
张副院长重新戴上眼镜,
"允许以'数字历史研讨会'形式继续首播。"
"但需增加审核机制,每场首播前由学术顾问团确认史实,首播中开放专家实时批注。"
林羽的手指在桌沿轻轻敲了两下。
这和他昨夜想的"线下研讨+线上转播"几乎一致,只是多了道保险栓——但足够了。
他看向陈六十八,老教授冲他眨了眨眼,像当年在课堂上默许学生反驳自己时那样。
"只要历史还在说话,我就不会停下。"
林羽听见自己的声音,比想象中稳。
三天后,首播恢复。
镜头亮起时,林羽身后站着陈六十八、李六十九,还有位头发灰白的女教授——张副院长说这是社科院专门派来的"活字典",能背下《二十西史》半数原文。
"今晚,我们连线苏轼与李白。"
林羽对着镜头笑,喉结因为激动微微发颤,
"聊聊'天生我材必有用'背后,李白在长安的三年;还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之前,苏轼在黄州的菜圃。"
弹幕瞬间刷屏。
有人发了张对比图:左边是某古装剧里李白挥剑斩桃花,右边是首播预告里"李白"捧着《谢朓集》皱眉——配文"这才是我们要的历史"。
更多的是"欢迎回来"的彩色弹幕,像银河落进首播间。
下播时,手机在后台震动。
林羽擦了擦额角的汗,点开消息——陌生号码,只有一行字:
"我们见过面,但你己经忘了。"
他盯着屏幕看了三秒,正要回拨,王二十六的电话打了进来:
"小羽,研究院送来个盒子,说是《敦煌古谱》复刻本,让你明天去取......"
林羽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把手机揣进裤兜。
晚风掀起桌上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某页停在敦煌郡的位置,红笔圈着"莫高窟"三个字——像团未熄的火。
(http://www.i7xsw.com/book/CA0Cnx.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