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皎皎:“1971年全国协作组以,袁隆平团队在稻田中逐株检查,最终在海南发现一株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即“野败”为母本,与栽培稻杂交,成功培育出“三系”配套的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正式宣告杂交水稻技术实现。
1976年我们开始大规模推广杂交水稻,单产比常规稻提高20%以上。
1980年代,杂交水稻技术己经出口至东南亚、非洲等地,全球累计种植面积超过8亿公顷。”
{“八万万公顷,能种出好多粮食。”
“我们要是有这么多的土地,再搭配良种,我们就在再也不会挨饿了。”
汉·掌上明猪:“这个袁隆平是是大才啊,仅仅用了不到二十年就让粮食产量提高原来20%。”
唐·李二凤:“我们一首认为只要有了足够的土地,贤明治国就能让老百姓吃上饭,但从来没有从种子的角度出发。”
汉·氾胜之:“我试图通过改变种植技术来提高产量,后世却给我了一条新的思路。”
元·王祯:“老兄,你提出的“区田法”和”溲种法“,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借鉴意义,你的《氾胜之书》被我们后世人誉为“西大农书”可见其价值。”
明·宋应星:“王兄,你的农器图谱可是帮了我们好大的忙,我们种地都方便了很多。”
明·徐光启:“你的《天工开物》可是有”华夏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极高赞誉。
前面的老祖宗们看这几位的言谈就是对种植有极深的研究。这些人怎么就不在他们这里呢。}
皎皎:“但是袁隆平团队的研究并没有结束,三系法虽成功,但育种程序复杂。于是袁隆平团队进一步研究更高效的两系法:利用光温敏不育系,即在特定光温条件下表现为不育,其他条件下可育),省去保持系,简化育种流程。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成熟并推广,单产比三系法提高5%–10%。”
{“好好好,又是新的理论,都记下来,说不定两个他们就研究出来一个呢。”
北魏·贾思勰:“听了这么多,真想和此人当面聊聊。”
西汉·氾胜之:“我真的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证明了他的理论,又能提出新的理论。”
明·宋应星:“如果不是因为要著书,我真想根据他的思路尝试看看。”
明·徐光启:“皎皎说的有些词我们还不明白,不可轻易尝试。”
元·王祯:“徐兄,不怕,碰巧我学习的就是农学专业的知识,不久的将来,可能还真让我们研究出来了呢。”
西汉·氾胜之:“说的不错,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的掌握后世的知识,然后再研究,可能不久我们也能实现人人吃饱饭的理想。”
徐光启想想也是,他忘了他们现在还能跟着后世学习自己领域的知识呢。现在的任务抓紧时间学习,但是著书也不能放弃。说不定还能让自己的书更有价值。”}
宋皎皎:“我们都知道袁隆平爷爷有一个‘禾下乘凉梦’的伟大志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为此奋斗一生。他在1996年,提出“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目标是通过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结合,分阶段提高产量。
于是我们的水稻产量在2000年实现亩产700公斤,2004年实现亩产800公斤,2011年实现亩产900公斤,2014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2021年的云南基地超级稻试验田更是创下每公顷17.2吨,约亩产1149公斤的世界纪录。如果按照汉代的计量单位来计算就是亩产38.36石,按照宋代就是19.15石”
{听着宋皎皎播报的产量,皇帝们都震惊的站起来了。
秦始皇望向瞪着大眼的治粟内史:“我大秦的粮食产量是多少?”
治粟内史结结巴巴的回答道:“回陛下,亩产约1石。”
秦始皇现在想要此种的渴望己经达到巅峰:“皎皎,你想要什么,朕拿条件给你换此良种。”
汉·掌上明猪:“你想要什么朕也可以满足,朕也要此良种。”
唐·李二凤:“朕也要。”
……后面是一大串老祖宗的附和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对此种馋涎欲滴。
“如果我们有了这种子,再也不怕挨饿了。”
“赞同,有了这种子,就是要交税我都不怕了。”
宋皎皎看着老祖宗们可怜巴巴的朝自己要种子,还能怎么办,老祖宗浅浅的要求,答应呗,这也是为他华夏好。自己怎么就没想起送种子呢。
看了看为数不多的积分,在看看系统超市的种子价格,狠心咬牙,买了50份高产种子送给了历史上承认的有能力、贤明的君主,和历史上选择的那些人,系统售后服务挺好的,还有种植说明呢。
收到种子的皇帝们欣喜若狂,小心翼翼的捧着种子和两个土疙瘩,有了它们何愁王朝不兴。他们要找人好好照顾这些良种。}
宋皎皎:“我国虽然有着世界第三的国土面积,但是耕地面积较少,山地、林地等面积较广,尤其是沙漠,盐碱地更是不适宜种植,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这片土地,我们有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他们在黄沙遮日的高原荒丘,创造了荒原变成林海的人间奇迹。也有袁隆平爷爷实现盐碱地里种水稻的奇迹。
他晚年致力于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研究,在2017年,他和他的团队在青岛培育出可在盐碱地种植的水稻,亩产达300公斤以上。2020年,新疆、青海等盐碱地试种成功,为全球边际土地开发提供新方案。”
{“后世都是敢想敢做的大胆之人。”
“他们是见到一块地都想试试能不能种上粮食。”
“本来不能产生粮食的土地,到后人手里也能把它种活喽。”
“如此一毛不拔之地,他们是怎么改造成功的呢?”
“这片地方原来不是那个样子吧,怎么到后来变成这样了,他们这里可是郁郁葱葱,野兽出没。”
清朝的皇帝看着黄沙遮日的地方,怎么这么眼熟,这不是他们木兰围场其中的一部分吗,怎么变成这般模样。}
宋皎皎:“袁隆平与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使华夏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他用一生诠释了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与人类情怀。我们称他为“当代神农”,在国际上誉为“养活世界的人”
同时我华夏从古至今都不缺有和袁隆平一样有此情怀的人:
有号称“华夏古代农学之父“的贾思勰,他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技术,涵盖耕作、育种、畜牧、食品加工等领域,奠定了华夏传统农学的科学基础。
“近代农学先驱”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融合农业技术、水利、荒政等内容,首次引入西方科学思想,倡导“因地制宜”的农业观。
“现代稻作学之父”丁颖,我国首位水稻杂交育种专家,培育出“中山红”等抗逆高产稻种,建立华南稻作试验体系,奠定了现代水稻科学基础。
“小麦科学之父”金善宝育成“南大2419”等小麦良种,推动小麦分类与育种研究,主编《中国小麦栽培学》,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杂交玉米之父”李竞雄,育成首个玉米双交种“农大4号”,推动杂交玉米育种技术体系建立。
被誉为“小麦女神”。沈骊英是我国早期女农学家,致力于小麦育种研究,育成“中农28”等抗病小麦品种,抗战期间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科研,
是他们让我华夏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老祖宗们听着一个个名字的出现,和他们为我华夏所做出的贡献,也决定要做些什么。
秦始皇对下首的大臣不容反对的说到:“这些人为我华夏奉献一生,他们配享太庙,世世代代享受百姓的尊敬与供奉,朕要为他们立庙,当庙宇建立之时,朕要为他们组织一场籍田礼。”
百官也为他们的行为所震撼着,这可是解决的困扰了华夏千年的问题,值得所有人铭记他们。
秦·祖龙:“朕决定为这些为我华夏有如此贡献的人立庙,享天下人的香火。”
汉·刘老三:“乃公可不能落后,乃公己经让人去办了。”
……
而百姓们听闻看见他们的陛下要为这些人立庙,也是大力支持,都开始积极报名,他们要为他们建立最好的庙宇。
还有人建议给宋皎皎建立一个,他们己经知道皎皎娘子给送来了高产的良种,到时候良种普及下来,他们就再也不会挨饿了,这一切都是皎皎娘子和天幕的功劳。
宋皎皎看到要为她立庙,赶紧阻止,她一个大本事没有,普普通通的一位大学生,可承受不起老祖宗的供奉。
特殊时代
他们看着桌子上出现的种子,老祖宗们要这些高产种子,他们也知道这些种子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后世的娃娃己经帮助他们够多了,他们不想给娃娃们添麻烦。
没想到,娃娃们在给皇帝们送种子,也没忘记他们。
“先把这些种子种下去,等来年留更多的种子,分给根据地的老百姓们种植,”
“吃饱了,好打小鬼子。”
“对,早早把小鬼子赶回他们老家。”}
(http://www.i7xsw.com/book/nO00x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