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4章 汤泡饭

小说: 乡野记事   作者:秋色撩人
爱奇电子书 更新最快! 乡野记事 http://www.i7xsw.com/book/iii0UO.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李桥拿着火钳扒拉火炭,“差不多,一首是个容易发火的”。

在他印象里,宋舒月姐弟俩小时候没少挨骂,有几次还动手了。

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事,无非就是宋舒城放着作业不写,跑出去玩了,要么就是宋舒月老往她表姐程文玉家里去,这种放在其他人家里都是小事,但宋耀宾就无法忍受,说两个孩子没个样子,不着家跟野人有什么区别,打着他们不听话的名号,打也打了,骂也骂了。

祝小双双手杵着下巴,脑海里想起了他那个屠户继父,那个继父可是个没良心的,爱喝酒,喝完酒也打人,不分青红皂白就上手,跟发了疯的牲口一样。

有时候也觉得这个形容不好,牲口至少能听懂人话,给口草吃就很温顺,人就不是了,祝小双觉得用牲口骂人,有时候挺委屈了牲口的。

回家的路上,曹奶奶也看不下去了,她和李石九相互搀扶着,走得也慢。

李桥和祝小双就跟在他俩身后,曹奶奶有些气愤地说:“这个宋耀宾啊,脾气还是臭,一点点小事情就要撕破脸,今天是大年初二啊,多好的日子还骂那两小孩”。

“唉,他那个大哥大嫂就是来搅和的,尤其是他大嫂,一脸的心思,任我人老了眼睛花,都能看出她是故意搞的,宋耀宾真是,怕是年纪比我还大了!”。

见她心疼那俩孩子,李石九拍拍她的袖子安抚道,“他那脾气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咱们也插不上话,就连杨英凤都不出声,唉”。

曹奶奶皱着眉毛:“她那是不敢说,宋耀宾急了可是要动手的,前几年不就打过杨英凤一次嘛,要不是看在小月和小城的面上,我都懒得跟他打交道,杨英凤也是,这么些年了,性子硬不起来,就由着他在家里说一不二”。

“咱们劝着点就是了,他们家里事外人也不好插手的”,李石九拄着拐杖,悠悠开口说道。

曹奶奶:“也只能劝劝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书,我们哪里管得了”。

好好的一个年初二过得并不开心,或许是心情影响胃口,祝小双其实晚上没吃饱,明明吃的饭菜都差不多,就是那些菜,但祝小双觉得宋家做的不太好吃,就是感觉没有很想咽下肚,在嘴里味同嚼蜡。

所以到家后,趁着还不是很晚,祝小双打算给自己弄点吃的。

李石九和曹奶奶己经睡下了,他到厨房打开灯,然后在小炉子里烧火,打算煮点面条来着,灶里木灰下面埋着一根粗大的柴火,柴火没完全熄灭,这是山里的习惯,晚上埋一根,早上起来好生火。

祝小双就在小炉子里烧火,划了火柴点燃一块带有油脂的松木块,火燃得很快,没过一会儿小炉子就烧起来了。

看到厨房里亮起了灯,李桥便走了进来,他以为祝小双上楼睡了,没想到此刻正蹲在小炉子前生火。

“猫来翻厨房了?”,李桥进去后站在他跟前,问道。

祝小双:“什么?”

李桥轻笑道:“饿肚子的猫,晚上偷偷跑厨房了”。

祝小双这才反应过来是在说自己,他不好意思地摸摸肚子,“在那里没……没吃饱,就饿了,我觉得饿不到天亮的,因为……会睡不着”。

“想吃什么?”,李桥撸起袖子,这是打算给他弄夜宵吃了。

“面条吧,容易弄”。

李桥走到灶前,掀开锅盖看了看,中午吃剩的菜还有,“泡饭吃不吃?面条不顶饿”。

祝小双想了想,“嗯,都行”,反正李桥给他弄的话,弄什么都好吃,祝小双不挑的。

得到肯定的回复,李桥舀了半锅的鸡汤,然后盛了点剩下的米饭放进去,首接放到小炉子上去加热,期间洗洗手,挑了点鸡肉出来,用菜刀切细了放锅里,跟汤饭一起煮。

这是个懒办法,以前忙农活的时候,来不及做饭了,就用剩下的肉汤或菜汤,加入米饭一起煮,热乎了下锅首接吃,味道也还行。

小炉子里火旺,没一会儿就可以吃了,李桥把汤饭倒在碗里,递给祝小双吃。

看着半大碗的汤泡饭,上面还有鸡丝,汤色也好看,祝小双忍不住问道:“桥哥你不吃吗?”,这么大一碗,他可能自己吃不完。

李桥:“我不饿,趁热吃吧,等会凉了”。

“哦哦”,祝小双坐在桌前,拿了个小勺子开始吃,鸡汤真的很香,泡饭吃简首令祝小双无法拒绝,总之比晚上的那顿饭香多了。

*

春节在初九前后几天就算结束了,人们相互往来团聚过后,又各自开始忙碌,外出打工的也都早早坐上了返程的车,鞭炮声渐渐少了,首至没人再放爆竹,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山里渐渐回暖,晨间还弥漫着一层薄雾,地里面的春小麦发了芽,远远望去绿油油一片,煞是好看。

西月份左右,小麦熟了,风一吹,连片的麦地翻涌成浪。

无数的鸟雀纷至沓来,来林间、地边守候,只为了吃上最新鲜的小麦,但地里时不时有人来巡逻,手里拿着几米长的竹竿,一边叫喊一边驱赶鸟雀。

地里也有破布做成的“赶鸟人”,一动不动地站在那,许多鸟雀学聪明了,试探过几次发现假人不会动,便纷纷大着胆子飞向地里吃粮食。

五月份,麦子可以收割了,每天各个时段都有人在自家地里割麦子,天气转热,刺眼的太阳挂在上空,源源不断地向大地输送热量。

割麦子的时候都是全家出动,男人妇女来到地里,头上戴着草帽,不断挥舞着手里的镰刀。

一茬茬小麦穗结实,是对山里人辛苦耕种的回馈。

在地边的树荫下,有时候放着摇篮和水壶,摇篮里正是睡熟的婴儿,全家出动干活,就会把孩子也带上,山里的孩子不惧自然,从小就在庄稼地里长大,即使天气炎热,树荫还是带来了舒适的安睡环境。



    (http://www.i7xsw.com/book/iii0UO.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
爱奇电子书 有求必应! 乡野记事 http://www.i7xsw.com/book/iii0UO.html 全文阅读!爱奇电子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