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黎国,嘉隆二十年,深秋
太子萧承誉奉皇命前往雍西城迎接西洲公主和亲,然而,太子在雍西城 遇刺身亡,随行的数百名将士无一幸免。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朝野。
早朝时分,太极殿内气氛凝重,百官依序而立,神色肃穆。晟王萧承贺手持笏板,缓步出列,声音沉稳而坚定:“皇上,太子在雍西城遇害,储君之位空悬。南诀及扜弥国虎视眈眈,西州和亲一事己成定局。臣提议另立太子,以安朝纲,稳定民心。”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群臣神色各异。六皇子萧凌邺身着紫色蟒袍,神情肃穆地站在一侧,脸上平静如水,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
林相门生、户部尚书李文远立即站出来,沉声道:“陛下,太子殿下刚遇害,凶手尚未查明,此时匆忙立太子,恐有不妥。臣以为,当彻查太子遇害之事,待 ** 大白,再议新太子人选。”
晟王眉头微皱,语气中带着一丝冷意:“李尚书,国事为重,岂能因一人之事而耽误?太子之位关乎国本,岂能久悬?”
李文远毫不退让,声音铿锵有力:“晟王,太子殿下是国之储君,如今遇害,若不彻查凶手,何以告慰太子在天之灵?又何以平天下悠悠之口?今王爷急立太子,是何居心?”
晟王被问得一时语塞,脸上闪过一丝怒意。这时,大理寺卿高铭站出来,拱手道:“皇上,臣认为在彻查太子殿下遇害一案的同时,还需彻查镇国大将军楚怀远遇害之事。楚将军为我北黎戎马一生,此次更是因出使接迎北黎未来的太子妃而遇刺身亡。新太子一事,臣以为先缓一缓也无妨。”
此言一出,朝堂上许多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武将一派中,骁骑将军陈虎大步出列,朗声道:“皇上,大理寺卿所言非虚。太子遇害一事震惊朝野,令群臣心痛。而镇国大将军因公身亡,若不彻查真凶,还其公道,恐将士寒心,边境不稳!”
朝堂上,群臣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六皇子,主张尽快立新太子;另一派则以林相门生为首,坚持先彻查太子遇害之事;另有一派则主张彻查楚将军遇害一案,以安民心。
皇帝萧明宸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目光如炬,眉宇间透着压抑的怒火。他猛然一拍龙案,声音如雷霆般响彻大殿:“够了!”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群臣纷纷低头,不敢再发一言。
萧明宸缓缓站起身,目光如刀般扫过每一位大臣,声音低沉却充满威压:“凌邺,此事你认为如何?”
萧凌邺愣了一下,随即出列,神色恭敬而谨慎:“父皇,儿臣认为先彻查太子兄长及镇国将军遇害一事,查明真凶为要。太子一事可以从长计议。只是,那西州公主即将抵达京翎,若无人迎接,恐有失国体。此事儿臣实在为难,还请父皇明示。”
皇帝萧明宸目光深沉,缓缓开口道:“凌誉是朕钦定的太子,他的死,朕比任何人都心痛。楚怀远是我北黎重臣,如今传来噩耗,朕亦痛心疾首。但朕更心痛的是,你们这些臣子,在亡者尸骨未寒之时,便急着争权夺利!朕岂能容忍?”
群臣纷纷低头,额头渗出冷汗,无人敢首视皇帝的目光。
萧明宸继续说道:“传朕旨意,彻查太子及镇国将军遇害之事,凡是与此案有关之人,一律严惩,绝不姑息!西洲公主一事,礼部即刻安排迎接,先将公主迎回京翎安置。待太子新立,再举行大婚。”
大殿内,群臣齐声应道:“臣等遵旨!”
皇帝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语气冰冷:“此事关乎国体,任何人不得再提立太子之事。待真相大白,朕自有决断。退朝!”
群臣纷纷躬身行礼,缓缓退出太极殿。殿内只剩下皇帝萧明宸一人,他站在龙椅前,目光深邃,望向殿外苍茫的天空,眉宇间透着一丝疲惫与深沉。他知道,这场风波才刚刚开始,而真正的较量,或许还在后头。
与此同时,后宫之中。
崔贵妃正倚在软榻上,纤细的手指轻轻着手中的玉如意。她的贴身宫女翠竹小心翼翼地走进来,低声道:“娘娘,晟王己经按您的意思在朝堂上提议立新太子了。”
崔贵妃微微一笑,眼神中透出一丝冷意:“晟王这老匹夫,终究还是太心急了些。不过,也好,既然他愿意出头,助邺儿一把,我也不能坐视不理。”
翠竹犹豫了一下,低声道:“娘娘,林相那边似乎己经察觉到了什么,他们坚持要彻查太子遇害之事。”
崔贵妃冷笑一声:“林相?他不过是个老狐狸罢了。太子一死,他的靠山就倒了,再折腾也不过是垂死挣扎。”
她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目光望向远处的太极殿,淡淡道:“南诀那边,本宫己经安排妥当,他们的人会替我们解决所有麻烦。至于林相……就让他在朝堂上多蹦跶几天吧。”
(http://www.i7xsw.com/book/ieOAA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