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厂房一开,林秀芬感觉自己像是给“秀芬制衣”这个小树苗换了个【巨无霸花盆】,接下来就该【疯狂施肥】——招兵买马了。她在本地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早报》缝隙里,花大价钱买了个豆腐块大小的版面,刊登了“秀芬制衣”的招聘启事。标题是陈卫国友情赞助的——【加入秀芬,衣你同行,高薪诚聘缝纫巧手,共创丝绸神话!】,下面一行小字:包教包会,新手亦可,经验丰富者待遇从优。
林秀芬的小人儿A吐槽:“宿主,这广告词尬得我能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还丝绸神话?咱们这是服装厂,不是希腊神庙!”小人儿B则冷静分析:“标题党,但覆盖面广,预计能吸引一批【待业青年】和【再就业大军】。”
果不其然,招聘启事一出,第二天“秀芬制衣”旧门店的门槛差点被踏破。乌泱泱的人群从街头排到巷尾,堪比早高峰的公交站。大部分是西五十岁的下岗女工,脸上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工作的渴望;还有一些是刚从乡下来的小姑娘,眼神里闪烁着对城市的好奇和一丝怯懦。
林秀芬和王丽一人一张桌子,面前堆满了歪歪扭扭的报名表,看得两人头昏眼花。
“下一位!”王丽喊得嗓子都快冒烟了。
一个大姐凑上来,热情洋溢:“林师傅,我以前在纺织厂管仓库的,布料我熟!什么的确良、卡其布、灯芯绒,我闭着眼睛都能摸出来!”
林秀芬:“大姐,我们这儿是做衣服,不是布料知识竞赛。您会踩缝纫机吗?”
大姐笑容一僵:“呃……缝纫机?我家那个老式的蝴蝶牌,我闺女小时候的尿布都是我给缝的!技术杠杠的!”
林秀芬的小人儿A翻了个白眼:“宿主,尿布和旗袍之间,大概隔着一个【珠穆朗玛峰】的工艺差距。”
另一个年轻姑娘,紧张地手心冒汗:“师傅,我……我没做过衣服,但我手巧,我十字绣绣得可好了!我们村的【十字绣大赛】我还拿过奖呢!”她献宝似的掏出一幅绣着“家和万事兴”的成品。
林秀芬看着那针脚细密的十字绣,心里有点哭笑不得。这都什么跟什么啊!她需要的是能首接上手的【缝纫工】,不是【民间艺术家】啊!
一连面试了几天,林秀芬发现,真正有服装厂经验的熟练工少之又少。大部分应聘者,要么是只有零星家庭缝纫经验,要么就是完全一张白纸。这意味着,招进来的人,十有八九都得从头培训。这培训的时间成本、物料损耗,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小人儿A在她脑子里哀嚎:“宿主,这哪是招工啊,这简首是开【缝纫技术扶贫培训班】啊!咱们的布料要遭殃了!”
就在林秀芬快要被这【人才荒漠】逼疯的时候,她注意到一个细节。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往往带着一股“老油条”的习气,对薪资待遇、工作时长问得特别细,甚至有人还打听厂里有没有下午茶。而那些下岗女工,虽然技术生疏,但态度一个比一个诚恳,眼神里那股“只要给机会,我什么都愿意学”的劲头,让林秀芬心里一动。
“王丽,”林秀芬把王丽拉到一边,“我有个想法。那些所谓经验丰富的,要价高不说,还不一定踏实肯干。不如,咱们重点招那些下岗大姐。她们肯学,上手可能慢点,但学会了,肯定比那些老油条稳定,也更知道珍惜机会。”
王丽有些犹豫:“秀芬,这……从头教,得费多大功夫啊?咱们订单可等不及。”
(http://www.i7xsw.com/book/eiO0e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