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伊甸城邦的轮廓,在深秋的晨光中逐渐清晰。不再是灾变之初的残破农场,也不再是依托废墟的临时堡垒。高耸的合金防御墙如同钢铁脊梁,圈定了明确的边界;墙内,划分清晰的居住区、工业区(灵能工坊)、农业区(灵田及菌毯培育中心)、科研区(灵能研究中心)、以及核心的指挥塔与深渊之喉禁区,勾勒出一个新生政体的雏形。重建工地的喧嚣渐渐被新秩序的脉动取代,空气中弥漫的不再仅仅是硝烟和焦土,还有焊接金属的气息、灵能核心运转的嗡鸣、以及从预留绿地区域飘来的、混合了荧光草冷香与新生草木气息的味道。
然而,这新生的秩序如同初春的薄冰,脆弱而珍贵。上万人口的涌入、资源的重压、外部虎视眈眈的威胁、以及内部不同群体间潜在的摩擦,都在考验着这座年轻城邦的根基。张诚拄着合金拐杖,站在新建成的“曙光广场”边缘,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远处还在收尾的几栋住宅楼,眉头深锁。安置区的混乱虽然被秩序之墙约束在贸易站和指定居住区,但“曙光点”体系的粗放、权责不清、以及贡献衡量标准的模糊,正在滋生不满和潜在的冲突。
“领主,城邦的骨架有了,但血肉和灵魂……还需要更精细的编织。”张诚在每日晨会上,将一份厚厚的报告放在林风面前,声音凝重,“贡献点发放标准混乱,有人挖一天矿和有人维护关键设备拿的点数差不多;居住权划分引发争议;公共设施使用(如医疗、灵能训练场)没有明确的贡献门槛;更关键的是,新加入的技术人才和强力觉醒者,他们的价值如何体现?如何留住他们?这些问题不解决,堡垒内部恐生裂隙。”
**法典的基石:《曙光宪章》**
林风翻看着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近期发生的几起典型纠纷:两个拾荒小队为了一片废墟的“优先清理权”大打出手;几个早期加入的居民认为新来的技术专家“贡献点”拿得太多;一个觉醒了微弱治疗能力的妇女要求免费使用高级医疗设备被拒后引发的抗议……
混乱的苗头己经出现。新伊甸需要的不再是战时粗放的生存规则,而是一套能维系长远发展、保障公平与效率的秩序法典。
“制定《曙光宪章》。”林风放下报告,声音清晰而坚定,“作为新伊甸城邦的根本法。核心原则:”
1. **生存权保障:** 所有登记居民,无论贡献,享有获取基础生存物资(净化水、最低热量食物、基础医疗)的权利。此乃城邦存续之基。
2. **贡献至上:** 城邦资源分配、权利获取(居住等级、公共设施使用权、知识获取权等)的核心依据是“曙光点(SP)”。SP体现个体对城邦生存与发展的实际贡献。
3. **权责明晰:** 明确居民义务(遵守法律、参与防御、完成分配任务)与权利(人身安全受保护、申诉权、在规则内追求发展)。
4. **阶级流动:** 贡献点体系设计需保障上升通道畅通。任何居民,无论出身,皆可通过卓越贡献(技术突破、英勇作战、重大生产成果等)提升地位,获取更多资源与权限。
5. **核心归属:** 明确城邦最高权力归于“领主”(林风),下设“城邦议会”(初期由各部门负责人及贡献卓著者组成,提供咨询与监督)及“仲裁庭”(负责纠纷裁决与法典执行)。
命令下达,一场由苏晚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信息管理)、张诚负责组织(民意收集与条款细化)、雷烈麾下执法队提供武力保障的“立法工程”迅速启动。无数场讨论会、听证会在新建的政务大厅召开。条款草案被投影在广场的巨幕上,供所有居民审阅、提出意见(通过指定的意见箱或代表)。争论激烈,但目标明确——建立一个更公平、更有希望的新家园。
最终,凝聚了集体智慧的《曙光宪章(初版)》正式颁布。它并非完美无缺,却如同第一块坚实的基石,为新伊甸的秩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根基。广场巨幕上,金色的宪章条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贡献的血脉:曙光点体系2.0**
有了宪章作为框架,全新的“曙光点体系2.0”随之诞生。这是一个更加精细、更具激励性的贡献量化系统:
1. **基础任务库:** 涵盖城邦运转的方方面面。从废墟清理、矿石采集、农田维护(普通作物)、公共区域清洁等体力劳动,到设备维护、数据录入、初级符文刻印辅助等技术工作,再到外围巡逻、协助新移民登记等公共服务。每一项任务都有明确的难度系数、耗时预估和对应的SP奖励标准,公开透明。
2. **专业技能认证与加成:** 设立技能评定中心(苏晚团队技术支持)。对拥有特殊技能者(如:精密机械加工、医疗护理、符文理论掌握、特定异能等)进行评定认证。认证后,其在相关领域的任务SP获取将获得显著加成。例如,一名认证的高级车工,加工一个灵能护盾基座外壳获得的SP,远超普通工人。
3. **重大贡献奖励:** 设立“卓越贡献奖”。对在科研突破(如优化灵米产量、改进符文工艺)、战场英勇表现(击杀高价值目标、保护关键设施)、重大生产成果(超额完成军工订单)、或提出并被采纳的优秀管理建议等,给予一次性巨额SP奖励及荣誉称号。
4. **SP的流通与价值:**
* **生存保障:** 换取基础食物包(非灵米)、基础医疗、最低标准居住权。
* **进阶需求:** 换取更舒适居住权(独立房间、家庭公寓)、使用灵能训练场、兑换“灵能舒缓剂”(微量稳定灵米提取物)、租用城邦工具/设备、子女进入城邦学校(筹建中)等。
* **战略资源:** 限量兑换“稳定灵米”(需高额SP及贡献度审核)、兑换“灵能护盾腰带”租用/购买资格(极其昂贵)、兑换进入灵能研究中心学习基础知识的权限等。
* **交易媒介:** 在曙光贸易站,SP是唯一官方认可的“货币”,用于与外部势力或个人进行交易。
一个清晰的金字塔结构被建立起来:底层保障生存,中层追求舒适与发展,顶层获取战略资源与力量。付出与回报紧密挂钩,上升通道明确可见。
**磁石效应:人才的归巢**
《曙光宪章》的颁布与“曙光点2.0”体系的实施,如同一股强劲的旋风,迅速席卷了新伊甸及周边区域,并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先是内部凝聚力的提升。早期加入的居民,看到自己的辛勤劳动有了更清晰、更公平的衡量标准和回报预期(如维护关键设备的工人SP显著高于普通力工),不满情绪迅速平息,工作积极性高涨。新移民看到了在这片土地上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希望,归属感大大增强。一起因SP分配不公引发的斗殴事件,被新成立的“仲裁庭”依据法典迅速、公正地裁决,树立了规则的权威,也让所有人看到了秩序的力量。
更显著的变化来自外部。
曙光贸易站内,那些原本只是来交易物资的小型庇护所首领和民间觉醒者团体,看着巨幕上公布的《曙光宪章》条款和详细的SP获取途径、兑换列表,眼神变得无比炽热!
“黑石堡”的石坚,这个以力量为尊的莽汉,看着“专业技能认证加成”和“重大贡献奖励”条款,尤其是看到兑换列表中那令人垂涎的“灵能护盾腰带”和“灵能舒缓剂”,狠狠一拳砸在桌子上(没敢砸坏):“妈的!在这里挖矿卖力气,攒够了点数,真能换到那保命的腰带?还能让老子手下的崽子去学那劳什子符文?”
“流萤谷”的柳莺,则更关注“子女教育”和“稳定居住权”。她看着身边面黄肌瘦、眼神怯懦的孩子们,又看了看兑换列表中“城邦学校(筹建中)”的字样,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希望光芒。“也许……这里真的能给孩子们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甚至连一首心怀鬼胎的“铁手会”独眼龙,看着那套清晰、透明、充满诱惑力的体系,心中那点强取豪夺的心思也不得不暂时压下,开始盘算着如何利用规则,让自己的人“合法”地渗透进去获取利益。
吸引力是巨大的!短短数日,贸易站内咨询“加入新伊甸城邦条件”和“技能认证流程”的人排起了长队!一些小型庇护所甚至开始整体考虑并入新伊甸体系!
而真正让新伊甸高层惊喜的,是几位“重量级”人物的主动投奔:
* **周明教授:** 一位灾变前国内顶尖的材料科学家,在混乱中失去了团队和家人,带着仅存的研究资料和几名助手,历经艰险来到新伊甸。他被“灵纹合金”和“导灵胶泥”的潜力所震撼,主动申请加入灵能工坊,SP认证首接获得最高级“专家”待遇。
* **“铁壁”赵刚:** 一名在邻省战场与大部队失散的强力防御系觉醒者。他辗转多个庇护所,因能力特殊却难以融入而备受排挤。看到新伊甸对觉醒者的重视(技能认证加成、灵能训练场)和明确的上升通道,毅然前来。他的加入,立刻增强了护卫队的尖端战力。
* **“织梦者”沈清:** 一位罕见的、拥有微弱精神编织与安抚能力的女性觉醒者。在混乱的安置区,她默默用能力安抚了许多惊恐的孩子和崩溃的难民。她的能力被巡逻的护卫队员发现并上报。经过评定,她被认证为“特殊人才”,SP获取有高额加成,并被安排到医疗组和心理干预小组,其能力对缓解精神压力和战后创伤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人才的汇聚,如同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新伊甸的躯体。周明教授的到来,加速了灵能传导材料的优化和新材料的探索;赵刚的加入,让护卫队多了一面移动的“叹息之墙”;沈清的“织梦”能力,则在无声中抚慰着城邦的伤痛,提升了整体的韧性。
林风站在指挥塔上,俯瞰着下方秩序井然的城邦。晨光中,《曙光宪章》的金色条文在广场巨幕上闪耀。贸易站方向人头攒动,那是希望与活力。灵能工坊的熔炉轰鸣,科研中心的灯光彻夜长明,那是力量的源泉。
秩序之基己铸,贡献的血脉己通。新伊甸城邦,这艘在末世洪流中诞生的方舟,终于点亮了承载希望的曙光。然而,林风的目光并未停留在此。他望向远方混沌的地平线,望向脚下深渊之喉那永不疲倦的搏动。资源的枷锁依旧沉重,基因组织的阴影步步紧逼,位面之海的波涛汹涌莫测。城邦的曙光,只是照亮了起航的港口,更浩瀚也更深邃的海洋,等待着他们去征服。
(http://www.i7xsw.com/book/eiAiOU.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