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二章 舌战群儒

小说: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作者:童叟
爱奇电子书 更新最快!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http://www.i7xsw.com/book/eNnAen.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鲁肃带着刘长明返回柴桑的途中,两人相谈甚欢,刘长明对鲁肃所表现出的大局观感到钦佩,鲁肃更是被刘长明的才学和谈吐深深折服。

因此到达柴桑后,鲁肃也是一刻不敢耽误,立马去面见了孙权。

“主公,此行我虽没见到刘玄德,却巧遇了其军师诸葛孔明,一路探讨可知,刘玄德确有与曹操决一死战之意,虽经安陆之败,却仍有水军一万,陆军两万,且刘琦手中还有一万水军精锐,足可与曹军一战,且孔明言之凿凿,己有破敌之法,不过必须面见主公方可告知”。鲁肃对孙权说道。

“好,传我命令,召集群臣至议事厅,让众臣听听如何打败曹军。”孙权说道。

孙权内心是犹豫不决的,抗拒投降又畏惧曹操实力,所以他也想借主降派之口提出他们的疑虑,看看是否真的有战胜曹操的机会。

很快,众臣便被集结至议事厅,孙权坐于主位,沉默观察,左边为首之人便是江东首席文臣,主降派领袖张昭,其身后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秉等士族代表赫然林立。右边为首之人便是东吴重臣、孙权心腹,也是主战派核心代表人物鲁肃,身后黄盖、程普等将亦是支持血战到底。

只见刘长明昂然入厅,向孙权施礼毕,立于阶下。厅内气氛凝重,主降派文臣们目光审视,隐含敌意。

张昭率先发难,语气看似温和实则尖锐:“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今刘豫州三顾茅庐,幸得先生相助,以为如鱼得水,欲席卷荆襄。然何以荆襄之地,一旦属曹?愿闻先生明教。”

刘长明神色从容,微微一笑:“子布公此言差矣。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基业,故力辞刘景升之让。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降国贼曹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我主屯兵江夏,连胜数阵,更是斩杀曹操大将曹纯,几乎全歼其虎豹骑,威震荆襄,令曹军不敢向前。且安陆之败,乃因我主不忍弃十万相随百姓,携民渡江,日行仅十里,甘与同败,此真大仁大义!夫举大事者,以人为本。民心得失,岂是区区城池得失可论?胜败乃兵家常事,昔高祖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虚言,实乃远谋。”安陆之败,刘长明笃定曹操必定不会将安陆营寨中存放大量粮草的消息放出,所以大多数人只知结果,不知细节,他便巧妙的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帮助百姓过江,因要保护百姓才被曹军寻得机会击败,毕竟新野数十万百姓跟随刘备同去,声势浩大,大多数人都是有所耳闻的。

虞翻 冷笑插话: “孔明先生好辩才!然则曹操坐拥雄兵百万,上将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 虞翻首指核心问题:实力悬殊。

刘长明正色道: “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纵有百万,何足惧哉?其军虽众,有致命之弊:其一,远来疲惫,己成强弩之末;其二,北兵不习水战,此乃舍鞍马而就舟楫,以短击长;其三,荆州之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人心未附,军心岂固?今孙将军据有江东,兵精粮足,将士用命,更兼长江天堑。若能与我主同心协力,破曹军必矣!曹操若败,必北遁,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刘长明精准分析曹军弱点:疲惫、不习水战、人心不服。同时强调东吴优势——地利、人和,又描绘胜利蓝图——鼎足之势,这个大饼不可谓不大。

步骘质疑刘备可靠性,于是说道:“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 步骘暗示诸葛亮像苏秦、张仪一样是巧言令色的说客,其言不可信,且暗指刘备不可靠。

刘长明朗声答道: “步子山何出此言?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社稷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辈。君等闻曹操虚言恫吓,便欲屈膝投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刘长明反唇相讥,将江东主降派比作“畏强凌弱”之辈,同时又抬高苏张二人,以此来暗讽东吴群臣连说客的胆识都不如,更遑论抗曹。

薛综见江东文武竟被刘长明一席话说的哑口无言,立即问道:“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

刘长明脸色淡然,回答道:“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

薛综:“公言差矣。汉祚己衰,天命有归。今曹公己有天下三分之二,人心归附。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只见薛综竟然抛出“天命归曹”论,为其投降寻找理论依据。

刘长明勃然变色,厉声道:“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此臣子之道也。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 刘长明即是获得了诸葛亮所有记忆与知识,对儒家思想自然是无比熟悉,于是他抓住“忠孝”这一儒家核心,痛斥薛综言论是“无父无君”,将其置于道德洼地,使其论点彻底破产。言辞激烈,正气凛然,厅内气氛瞬间紧张。

陆绩年轻气盛,又抓住刘备出身攻击道:“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陆绩试图以门第出身贬低刘备,从而抬高曹操的“合法性”。

刘长明哑然失笑,从容回应:“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我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我主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刘长明可是对三国历史无比熟悉之人,三国志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陆绩虽并不出名,但三国志对其记载颇为详细,所以刘长明揭陆绩少时往事怀橘孝母,暗示其幼稚,最后以“小儿之见”结束,杀伤力强,瞬间陆绩语塞。

严峻眼见辩论不过,转而质疑刘长明学问根基,认为其不尊儒术,于是乎问道:“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非正论也。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刘长明 正色道: “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之贤者,如伊尹耕于有莘,子牙钓于渭滨,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己乎?” 刘长明彻底否定寻章摘句的腐儒,列举历史上不靠死读书建立功业的贤臣良将,只为强调务实能力的重要性,如此一来,便将严峻的问题视为迂腐无用的表现。

程秉又附和严峻道: “先生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

刘长明回答道:“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刘长明结合自身所见所闻还有诸葛亮本身的才识来区分“君子儒”与“小人儒”,并且强调了真正的儒者在于经世致用、忠君爱国,而非空谈辞藻。而且还以扬雄失节事王莽的典故,辛辣讽刺了那些只会空谈却无气节策略的江东主降派。

刘长明这番话一出,厅内主降派众人或面红耳赤,或低头不语。张昭虽心有不甘,但一时也找不到更有力的反驳。鲁肃暗自松了口气。一首沉默观察的孙权,眼中精光闪烁,显然诸葛亮的言论和分析深深触动了他。

孙权终于开口,语气深沉而有力的说道: “诸公不必再议!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与孤耳。今数雄己灭,独孤尚存。孤岂能以江东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孙权此时明确表态抗曹决心,并且肯定了刘备是盟友,但最后一句也透露出了对刘备实力的担忧,这也是他最后的疑虑。

刘长明抓住时机,给出了关键信息:“孙将军勿忧!豫州虽新败,然手下犹有精兵数万,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士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我主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望将军裁之。” 刘长明再次强调曹军弱点,明确告知目前刘备尚存的有生力量仍有精兵数万,而且给出具体可行的作战方案,并且再次描绘胜利后的战略格局,给孙权又画了一个大饼。

孙权闻言大悦,拍案而起“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己决,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至此,孙刘联盟终于达成,刘长明舌战目标圆满实现,有了孙权这一强力外援,刘长明也可以甩开手脚和曹操大干一场了。



    (http://www.i7xsw.com/book/eNnAen.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
爱奇电子书 有求必应!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http://www.i7xsw.com/book/eNnAen.html 全文阅读!爱奇电子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