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章 精微之境

小说: 荧光剂传奇   作者:致敬山丘
爱奇电子书 更新最快! 荧光剂传奇 http://www.i7xsw.com/book/eNUxxx.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龙清大学知识产权办公室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尘埃落定,专利申请文件化作无形的数据流飞向全球。紧绷的弦骤然松弛,随之而来的是排山倒海的疲惫。林薇回到A307实验室,看着熟悉的仪器、堆积如山的实验记录和冰箱里那些散发着幽幽蓝光的凝胶珠,一种强烈的虚脱感攫住了她。她甚至没力气走到椅子边,就靠着冰冷的实验台滑坐在地,蜷缩着身体,将脸深深埋进膝盖。

太累了。身体累,心更累。从上海研讨会首面顾屿的降维打击,到沈越揭开的专利地雷,再到绝境中抓住“超长稳定性”这根救命稻草、与时间赛跑的疯狂专利申请……短短十几天,她仿佛在刀锋上走完了别人几年的路。此刻,支撑她的那股狠劲褪去,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空洞和深入骨髓的倦怠。

“学姐……”沈越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担忧在她头顶响起。他蹲下身,递过来一杯温水,杯壁温热。

林薇没有抬头,只是闷闷地摇了摇头。

沈越沉默了几秒,轻轻将杯子放在她脚边。他没有试图拉她起来,也没有多余的安慰,只是默默地开始收拾一片狼藉的实验台。清洗堆积的试管烧杯,整理散乱的数据纸,将记录本分门别类放好。他动作很轻,尽量避免发出噪音,像一只安静守护的猫。

实验室里只剩下水流声、纸张摩擦声和仪器待机的微弱嗡鸣。这份熟悉的、带着秩序感的宁静,像温润的潮水,渐渐包裹住林薇紧绷的神经。她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下来,埋着的头也微微抬起,露出一双布满血丝却茫然的眼睛。

“专利……提交了?”她的声音沙哑干涩。

“嗯,孙老师和罗教授那边确认都发出去了。”沈越停下手中的动作,看着她,眼神里有心疼,也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坚定,“接下来,就是等待审查,可能还有答辩。但最难的冲刺,我们挺过来了,学姐。”

挺过来了吗?林薇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丝疲惫至极的苦笑。专利申请只是拿到了一张入场券,甚至只是一张可能被质疑的“挑战状”。顾屿不会善罢甘休。而“龙清蓝焰”本身呢?120天的稳定性是奇迹,但也是孤证。它真的足够**可靠**吗?在更严苛的条件下呢?它的**发光精准度**呢?上海报告会上,顾屿那炫目的“生物光遗传界面”所展示的毫秒级响应、微米级空间分辨率,如同一座高耸入云的技术丰碑,清晰地映照出她手中这颗小珠子的粗糙。

“沈越,”林薇的声音很轻,带着一种梦呓般的迷茫,“我们……是不是还在沙滩上堆城堡?”

沈越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他明白林薇的挫败感从何而来。顾屿的“生物光遗传”是面向星辰大海的星舰,而他们的“龙清蓝焰”,即便有了超长续航,依然像一艘坚固却简陋的小舢板。

“学姐,”沈越走到她面前,也盘腿坐下,目光与她平视,清澈而认真,“顾师兄的路,需要顶级的平台、庞大的团队、不计成本的投入。那不是我们现阶段能复制的。但我们的船,有他们无法比拟的续航!而且,”他加重了语气,眼中闪烁着理科生特有的逻辑光芒,“再强大的星舰,也需要稳定的动力核心和精准的导航仪。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我们这艘船的动力核心——稳定性,做到极致可靠!同时,给它装上最精准的舵——提升发光响应和空间控制精度!让它在特定的海域里,成为无可替代的存在!”

动力核心?精准的舵?

沈越的比喻像一道微光,穿透了林薇心中的迷雾。是啊,为什么要和顾屿的星舰比远航?她的小舢板,如果能拥有无与伦比的续航和精准的操控,在近海养殖、环境监测、甚至某些特殊的医疗缓释场景里,未必不能开辟一片蓝海!专利申请的核心是“超长稳定性”,这就是她的船骨。现在,她需要把这块骨头锻造成精钢,再为它配上锋利的鳞甲和精准的罗盘!

一种全新的、更加内敛而坚定的目标感,在疲惫的废墟上悄然滋生。林薇深吸一口气,撑着实验台站起身,虽然脚步还有些虚浮,但眼神己经重新聚焦,锐利如初。

“你说得对,沈越。”她拿起地上的水杯,一饮而尽,冰凉的液体让她精神一振,“专利申请是护城河,但不是终点。‘龙清蓝焰’的征途,现在才真正开始。我们要做的,是把它从‘能用’变成‘极致可靠’,从‘会亮’变成‘精准可控’!目标:第一,将**材料可用时间**(指在标准模拟体液环境中,保持80%以上基础荧光和有效电响应能力的时间)**稳定提升并固化在150天以上**;第二,将**单点发光响应的精度**(亮度提升幅度的批次内差异)**控制在±5%以内**;第三,探索**空间分辨控制能力**,目标实现**毫米级**精度的独立点亮或图案化。”

这三个目标,如同三座需要精密攀登的技术高峰,清晰地竖立在林薇面前。它们不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需要分解成无数个微观问题、用无数次实验去攻克的具体堡垒。

**堡垒一:稳定性之谜与精控配方**

120天的奇迹源于“LQ-B0721”批次。但重现它,却并非易事。沈越严格按照当时的记录操作,制备的新批次(LQ-B0801),在相同条件下浸泡测试,到了第80天,基础荧光就衰减了25%,电响应也明显下降。

“问题出在哪里?”林薇盯着对比数据,眉头紧锁。她调出LumiSim v0.6模型,将两个批次的详细参数输入进去进行模拟。模型预测的LQ-B0801的稳定性曲线,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但对“奇迹批次”LQ-B0721的预测却明显偏低。

“模型没抓住关键!”林薇立刻意识到,“LumiSim v0.6的核心是电响应动力学和离子迁移,对**长期稳定性**的模拟非常粗糙,只依赖一个简单的‘老化速率常数’,这显然不够!”

稳定性失效,核心在于材料内部的**缓慢劣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1. **荧光蛋白失活:** 构象改变、聚集、降解。

2. **基质降解或溶胀:** 海藻酸钠链断裂、过度吸水导致结构松散、离子泄露。

3. **组分相互作用:** 离子长期作用导致蛋白与基质结合位点改变,或产生抑制性副产物。

需要更精密的“眼睛”去观察!林薇动用了孙老师帮忙协调的资源:

* **冷冻电镜():** 观察浸泡不同时间后凝胶珠内部荧光蛋白的**微观形态和分布**。奇迹批次(LQ-B0721,120天)的蛋白颗粒分散均匀,形态完整;而普通批次(LQ-B0801,80天)则出现明显的蛋白聚集和形态不规则!

* **小角X射线散射(SAXS):** 探测凝胶基质**网络结构**的长期变化。数据显示,LQ-B0721的海藻酸钙网络结构在120天后依然保持较高的有序度和交联密度,而LQ-B0801则出现结构松散、孔径增大的迹象!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监测关键**化学基团**的变化。奇迹批次的蛋白特征酰胺键峰和海藻酸钠的羧基峰,峰形和位置更稳定,表明化学环境变化更小。

“关键可能在……**成胶过程的电场!**”沈越看着冷冻电镜的对比图,灵光一闪,“学姐,你还记得吗?LQ-B0721是我们在优化离子比例后,第一次尝试在滴加凝固过程中施加那个微弱偏置电压(0.5V DC)的批次!之后的批次虽然也加了,但电压值我们为了优化电响应,在0.3V到0.8V之间调整过!而LQ-B0801批次,我们用的是0.6V!”

林薇瞳孔一缩!立刻调出所有批次的详细制备记录。果然!LQ-B0721的偏置电压是**0.5V**!而稳定性差的批次,电压都偏离了这个值!

“电场诱导自组装!”林薇脱口而出,“那个偏置电压,不仅是为了初步‘激活’荧光物质,它可能在凝胶形成的瞬间,引导了带电组分(带负电的海藻酸链、带正电的Ca2?、带不同电荷的蛋白区域)的**有序排列**!形成了更致密、更稳定的复合结构!”

这个猜想让他们激动不己!接下来的实验,沈越严格固定所有其他参数(离子浓度、温度、滴加速度),只系统改变凝固时的偏置电压(0.3V, 0.4V, 0.5V, 0.6V, 0.7V)。经过新一轮漫长的浸泡测试和精密表征(, SAXS, FTIR),数据清晰地显示:

* **偏置电压0.5V时:** 形成的凝胶网络最致密有序(SAXS数据),蛋白分散性最佳(),化学环境最稳定(FTIR),长期稳定性也最优!150天浸泡后,基础荧光保留85%,电响应保留90%!

* 电压过高(0.7V)或过低(0.3V):网络结构变差,蛋白易聚集,稳定性显著下降!

“**电场辅助微结构锁定!**”林薇在实验记录本上重重写下这几个字。这不仅是重现奇迹的钥匙,更是“龙清蓝焰”稳定性的核心机密!她立刻更新了制备工艺SOP,将凝固偏置电压严格锁定在**0.5V ± 0.02V**,并作为专利申请补充材料中的关键Know-How提交。

**堡垒二:驯服光之精灵——精度之战**

稳定性堡垒初现曙光,林薇立刻将火力转向第二个目标:**发光精度**。所谓精度,核心是**重复性**:同一批次、同一条件下制备的凝胶珠,在施加相同电脉冲时,其亮度提升倍数(ΔI/I?)的波动范围必须足够小(目标±5%)。

现实却很骨感。沈越随机测量了同一批次(新优化工艺)的20颗凝胶珠,结果让人沮丧:ΔI/I?的最大值4.3倍,最小值3.6倍,标准差高达**15%**!远未达标!

“问题出在源头!”林薇一针见血,“**不均匀性!**” 凝胶珠内部,荧光蛋白、离子、海藻酸网络的分布,不可能绝对均匀。微小的差异在电脉冲刺激下被放大,导致了响应的离散。

解决不均匀性,是提升精度的核心。林薇和沈越兵分两路:

* **林薇主攻:LumiSim升级与“虚拟筛选”**

* 目标:将LumiSim升级到v1.0,使其能**模拟凝胶珠内部的微观不均匀性及其对电响应的影响**。

* 方法:

1. **引入随机场:** 在模型中,将荧光蛋白浓度、离子浓度、局部电导率等关键参数设置为**空间随机分布**,而非均匀值。利用随机数生成器模拟实际制备中不可避免的微小波动。

2. **蒙特卡洛模拟:** 对单颗凝胶珠施加电脉冲时,不再用连续方程求解,而是在三维网格的每个点上,根据局部的电场强度、蛋白浓度、离子环境,**随机抽样**决定分子是否被激发(引入概率模型)。进行大量(成千上万次)独立抽样模拟,统计最终的亮度响应分布。

3. **关联实验:** 将模拟预测的响应分布(均值、标准差)与沈越实际的测量分布进行对比,通过调整随机场的强度(方差)和概率模型参数,使模拟与实验匹配。这相当于用计算反推了实际不均匀性的“强度”。

* 应用:一旦模型校准成功(模拟的响应分布方差接近实测),林薇就利用它进行**“虚拟筛选”**。在模拟中,改变各种可能减少不均匀性的“策略”(如更剧烈的混合脱气、改变滴加速度和高度、添加表面活性剂、优化裂解液预处理等),观察哪种策略能最大程度地**压缩模拟响应分布的标准差**。只有预测能显著提升精度的策略(如模拟标准差压到8%以下),才值得进行真实的、耗时的实验验证。这大大提升了实验效率。

* **沈越主攻:工艺优化与“物理均质”**

* 目标:在真实制备中,最大程度实现材料组分的**物理均匀化**。

* 方法:

1. **混合革命:** 引入强力磁力搅拌器 + 超声细胞破碎仪(低功率)的**组合均质工艺**。在裂解液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阶段,先强力搅拌,再辅以短时、低功率的超声空化,彻底打散可能的蛋白聚集体和溶液中的微小气泡,形成近乎分子水平的均匀混合液。同时严格控制混合液的**温度**和**静置脱气时间**。

2. **滴加控制:** 斥资购买了一台高精度微量注射泵。用它来取代手工滴加,精确控制海藻酸钠混合液的**流速**和**液滴大小**,确保每颗凝胶珠的初始体积和形态高度一致。

3. **凝固场优化:** 在凝固浴(氯化钙溶液)中,不仅施加了0.5V偏置电压,还增加了温和的**磁力搅拌**,确保钙离子在电场引导下均匀扩散至液滴内部,减少因局部交联速度差异导致的结构不均。

4. **后处理:** 凝胶珠成型后,增加一道温和的**平衡缓冲液浸泡**步骤,让内部的离子浓度和pH进一步均一化。

这是一场在微观世界进行的、需要极致耐心和精度的战役。每一次工艺调整,都需要沈越制备一批珠子,林薇则用升级后的LumiSim v1.0进行模拟预测和校准。然后沈越随机选取至少30颗珠子进行严格的电响应测试,统计ΔI/I?的均值和标准差。

失败是常态。添加某种表面活性剂反而增加了气泡导致不均;超声功率稍大就破坏了蛋白活性;磁力搅拌速度过快影响了凝胶珠圆整度……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失败原因和改进方向。

但进步也在点滴积累。混合更剧烈、脱气更充分后,标准差从15%降到12%;引入微量注射泵控制滴加,标准差降到10%;优化凝固浴搅拌速度,标准差降到8.5%……

“还差一点!”沈越看着最新一批(LQ-B1015)的测试数据,30颗珠子ΔI/I?的均值4.05倍,标准差**7.2%**!“离5%的目标就差2.2%了!”

“瓶颈可能在裂解液本身。”林薇盯着LumiSim v1.0的模拟结果。模型显示,即使外部工艺做到极致,裂解液内部残留的微小细胞碎片或未完全破碎的蛋白聚集体,依然是主要的随机性来源。“我们需要更‘干净’的发光单元。”

**堡垒三:提纯与“光之核心”的淬炼**

裂解液是“龙清蓝焰”的光源核心,但也是不均匀性和潜在不稳定性的重要来源。之前的温和裂解(溶菌酶+冻融)虽然保护了荧光蛋白的电响应活性,但也留下了大量杂蛋白、核酸和细胞碎片。这些“杂质”不仅干扰均匀分布,还可能成为长期储存中诱发蛋白失活或聚集的“种子”。

要提升精度和长期可靠性,**荧光蛋白的适度纯化**势在必行。但纯化是一把双刃剑。高中时顾屿论文中使用的是纯化蛋白,但林薇深知,过度纯化或方法不当,极易破坏LW-01荧光蛋白那独特的、对物理刺激(电/光)敏感的脆弱构象,导致其丧失宝贵的电响应特性。

“必须在纯化与活性保护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林薇定下了策略。

她和沈越再次披挂上阵,目标:开发一种能**选择性富集具有高电响应活性的LW-01荧光蛋白**、同时去除大部分杂质、且操作温和高效的纯化流程。

1. **亲和层析探索(失败):** 尝试了几种常见的亲和标签(His-tag, GST-tag)表达纯化路线。结果:纯度高,但电响应活性几乎完全丧失!显然,外源标签或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胁迫,严重破坏了蛋白的天然构象和响应能力。此路不通。

2. **沉淀法优化:** 回归本源。在裂解液中,尝试不同饱和度硫酸铵分级沉淀。目标是找到沉淀杂蛋白最多、而目标荧光蛋白损失最少(活性保留最高)的“甜点”饱和度。经过大量摸索,发现**40%-55%饱和度硫酸铵沉淀**能有效去除约70%的杂蛋白,而荧光蛋白活性(包括电响应活性)保留超过85%!收获的是含有目标蛋白的沉淀物,溶解后得到初步富集的粗提物。

3. **疏水层析(HIC)突破:** 这是关键一步。林薇敏锐地意识到,LW-01荧光蛋白的电响应性很可能与其表面疏水性或某些对电场敏感的特殊结构域有关。她选择了苯基琼脂糖凝胶(Phenyl Sepharose)作为HIC介质。优化上样缓冲液盐浓度(高盐促进结合)和洗脱条件(降低盐浓度或添加低浓度去垢剂梯度洗脱)。惊喜出现了!在高盐条件下,大部分杂蛋白流穿,而具有电响应活性的荧光蛋白则紧密结合在柱子上!通过精心优化的梯度洗脱,最终得到了一个活性高度富集的蛋白峰!SDS-PAGE电泳显示主条带清晰,纯度估计达到70%以上!更重要的是,经过HIC纯化后的蛋白,其电响应活性(ΔI/I?)**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粗裂解液提升了约10%**!推测是HIC过程去除了一些抑制性的小分子杂质或轻微“重塑”了更利于响应的蛋白构象。

4. **缓冲液置换与稳定化:** 纯化后的蛋白溶液立即置换到优化的储存缓冲液中(含特定比例的K?, Ca2?, Mg2?,以及稳定剂如海藻糖、甘油),并在-80度分装冻存。

这套“温和沉淀 + HIC精纯”的流程,成为了“龙清蓝焰”新一代的“光之核心”制备标准。沈越将纯化后的蛋白(代号:LumiCore-P)重新配入优化后的海藻酸钠-离子混合液,采用锁定的电场辅助工艺制备凝胶珠(LQ-P系列)。

效果立竿见影!

* **均匀性/精度:** 同一批次30颗LQ-P1101凝胶珠,ΔI/I?均值4.15倍,标准差**4.8%**!成功突破±5%大关!

* **稳定性:** 加速老化(45度PBS)结合模型外推预测,常温(4度)下**180天可用时间**(保持80%以上性能)的概率超过90%!远超150天目标!

* **响应活性:** 纯化后的LumiCore-P本身活性更高,结合优化工艺,使得凝胶珠的平均ΔI/I?从之前的4.0倍左右提升到4.15倍以上!

看着屏幕上那令人振奋的、标准差极小的响应数据分布图和预测的长期稳定性曲线,林薇和沈越相视一笑,疲惫的脸上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和默契。这场在微观世界里与分子、离子、电场、随机性搏斗的战役,他们啃下了一块最硬的骨头。

**堡垒西:点亮方寸之地——空间初探**

稳定性和单点精度达标后,林薇将目光投向了第三个目标:**空间分辨控制**。顾屿的微电极阵列能实现微米级精度,但成本高昂、操作复杂。林薇的目标更务实:利用现有低成本点接触电极,实现**毫米级**精度的独立控制或简单图案化。这将是“龙清蓝焰”迈向实用化的重要一步。

挑战在于:凝胶珠本身是离子导电介质,施加在一点的电脉冲,其电场会扩散开来,影响周围区域。如何将刺激限制在局部?

林薇的灵感来源于神经科学的“阴极阻断”概念和LumiSim的模拟。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双极性脉冲序列**:

1. 先施加一个**高幅值、超短脉宽**的负向脉冲(阴极刺激,-5V, 1ms),目的是在目标刺激点周围形成一个局部的、短暂的**“离子耗尽层”**(类似于神经轴突上的不应期),暂时提高该区域的电阻,限制后续电流的横向扩散。

2. 紧接着(延迟0.5ms),施加一个**较低幅值、正常脉宽**的正向脉冲(阳极刺激,+3V, 50ms),用于激发目标点的荧光物质。由于周围区域被“耗尽层”暂时“绝缘”,这个激发电流被强制约束在更小的范围内。

这个策略需要在LumiSim v1.0中新增“瞬态离子耗尽”模块进行模拟和参数优化(负脉冲幅值/脉宽/与正脉冲的延迟时间)。同时,沈越需要改造实验装置:定制带有多个独立可控微型铂金电极探针的载物台,探针间距可调(最小1mm),并升级控制软件,使其能精确输出复杂的双极性脉冲序列。

首次实验,选择两颗间距2mm的凝胶珠。目标:只点亮左边那颗。

* **传统单脉冲(+3V, 50ms):** 结果——两颗珠子都被点亮,亮度相近。电场扩散严重。

* **新型双极性脉冲序列(左边珠子施加:-5V/1ms + 延迟0.5ms + +3V/50ms;右边珠子无刺激):** 结果——左边珠子被显著点亮!右边珠子仅有极其微弱的亮度提升(约5%),肉眼几乎不可辨!成功!

“成功了!”沈越在显微镜摄像头前激动地喊道。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两颗珠子,一颗明亮,一颗暗淡。

林薇紧盯着屏幕,脸上没有太多激动,只有一种沉静的专注。她调出LumiSim的模拟电场分布图。模型显示,在负脉冲瞬间,左边珠子周围确实形成了一个短暂的、高电阻的离子耗尽区(模拟为深蓝色区域),有效地将后续正脉冲的激发电场(红色区域)“箍”在了目标点附近,大大减少了向右边的扩散。模拟结果与实验现象高度吻合!

“把间距缩小到1mm再试。”林薇下令。

1mm间距挑战更大。双极性脉冲下,左边珠子被点亮,右边珠子的亮度提升达到了15%,虽然比单脉冲时的几乎同等亮度好很多,但依然不够理想。电场扩散还是越过了1mm的边界。

“耗尽层强度不够,或者持续时间太短。”林薇分析LumiSim模拟,“尝试增加负脉冲幅值到-6V,或者延长其脉宽到1.5ms……另外,在双脉冲之间加入一个极短(0.1ms)的零电位间隙,让耗尽层更稳定……”

又是一轮参数的精细调整和实验验证。LumiSim强大的预测能力再次显现,指导他们快速逼近最优解。最终,在-6V/1.5ms负脉冲 + 0.1ms间隙 + +3V/50ms正脉冲的组合下,成功实现了对间距1mm的两颗凝胶珠的**独立点亮控制**!被刺激珠亮度提升4.1倍,相邻未被刺激珠亮度提升仅**8%**!

更进一步,他们尝试了简单的图案控制。在一个3x3的微型凝胶珠阵列(间距1.5mm)上,利用多通道控制器,按照设定的顺序和双极性脉冲参数,依次点亮了“L”形图案。虽然点与点之间仍有微弱的光晕扩散(串扰约10%),但“L”的轮廓清晰可辨!

“毫米级精度,基本达成!”林薇看着屏幕上那个由九个幽蓝光点组成的、略显朦胧却意义非凡的“L”形图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不是顾屿那种精密的“光刻”,但这是属于“龙清蓝焰”的、低成本、高稳定性的空间操控第一步!

***

当林薇将最新的阶段性总结报告(包含180天稳定性预测数据、±4.8%的单点精度、1mm间距独立点亮控制及阵列图案演示)提交给孙明老师和罗教授时,距离专利申请提交仅仅过去了两个多月。

“好!好!好!”孙明连说了三个好字,激动地在办公室里踱步,“稳定性坐实了!精度控制住了!空间操控也开了个好头!林薇,沈越,你们这两个月,是拿命在拼啊!这数据,太硬了!给我们的专利加了重重的砝码!”

罗教授仔细翻阅着报告,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而充满赞许:“尤其是这个精度控制和空间分辨的实现思路,非常有特色!完全绕开了传统微电极阵列的路径,充分利用了材料本身的离子特性和巧妙的电刺激策略。这是你们独立开辟的技术路线,价值巨大!我会让赵律师密切关注审查进程,适时将这些新进展作为‘令人惊异的进步(Surprising Adva)’补充进去,进一步巩固我们的权利要求!”

来自权威的肯定如同温暖的春风,驱散了连日奋战的阴霾。走出办公室,南方的阳光正好,透过梧桐树叶洒下细碎的光斑。林薇和沈越并肩走在回实验室的林荫道上,难得的轻松。

“学姐,”沈越看着阳光下林薇虽然依旧清瘦却不再那么紧绷的侧脸,鼓起勇气,带着一丝玩笑的口吻,“你看,我们的‘小舢板’,现在不仅续航超长,舵也够精准了,还能在方寸之间画画了!是不是该给它起个更响亮的名字了?”

林薇脚步微顿,嘴角难得地勾起一抹清浅的、真实的弧度。她抬头望向被枝叶切割的湛蓝天空,阳光有些刺眼,却让人心生暖意。

“名字……”她轻声重复,脑海中闪过显微镜下那些被精确点亮的幽蓝光点,闪过LumiSim屏幕上流淌的模拟光流,闪过这无数个日夜在精微世界里跋涉的足迹。

“就叫它,”林薇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一种破茧而出的光芒,

微光纪元’ (Lumen Epoch) 。



    (http://www.i7xsw.com/book/eNUxxx.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
爱奇电子书 有求必应! 荧光剂传奇 http://www.i7xsw.com/book/eNUxxx.html 全文阅读!爱奇电子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