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生产线前,手里握着一支记号笔,像握枪一样稳。他低头看了眼手表,上午七点西十五分,离正式开工还有十五分钟。
车间里己经开始忙碌起来,小李正带着两个年轻工人搬运原料,陈师傅在检查模具的平整度,王工则蹲在熔炉旁边,用听诊器一样的工具贴着炉壁敲敲打打,像是给机器把脉。
“老刘!”王工抬头喊了一声,“这炉子今天有点不对劲,你过来看看。”
刘好仃快步走过去,顺手从口袋里掏出那张写着“小心保管,切勿示人”的便条看了一眼,又塞了回去。他弯下腰,把手掌贴在炉体上感受温度,眉头慢慢皱了起来。
“不是系统问题,是循环泵可能堵了。”他说,“让小李去查一下B线右侧管道。”
话音刚落,小李己经跑过去了。刘好仃没再说话,转身走向主控台,拿起螺丝刀,把面板上的红色警示标签重新贴紧了些——那是昨天他自己写的:“误差±0.05”。
他知道,这批玻璃容不得一点马虎。
八点整,警铃响起,生产线正式启动。
熔炉开始升温,传送带缓缓转动,整个车间像是被唤醒的巨兽,发出低沉而有节奏的轰鸣声。刘好仃站在控制台前,目光扫过每一个关键节点,心里默念着那些反复试验得来的数据。
“温度曲线稳定,压力值正常。”王工汇报。
“冷却水流量达标。”小李从B线回来,擦了把汗。
“模具校准完成。”陈师傅点头。
刘好仃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开工吧。”
第一块玻璃出炉时,己经是中午十二点。阳光透过高窗洒进来,照在玻璃表面,清澈透亮,几乎看不见杂质。
“来,抽检。”刘好仃招呼质检组过来。
测试流程很快展开。抗冲击、透光率、厚度测量……每一项都严格按照客户要求执行。
“没问题。”质检员递来报告,“硬度比标准还高出两成,透光率也达标。”
“继续生产。”刘好仃松了口气,但眼神依旧紧绷。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生产线全速运转。刘好仃几乎是寸步不离地守在控制台旁,时不时提醒操作员注意参数变化,亲自调整几次温控设置。
傍晚五点半,最后一块玻璃出炉。质检区灯火通明,所有人都围了过来。
就在这时,车间门口传来脚步声。
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两名助理模样的人。
“请问哪位是负责人?”那人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威压。
“我是。”刘好仃上前一步。
“我们是客户代表,提前来了。”那人看了看表,“听说你们今天交付?”
“对,样品和成品都在这里了。”刘好仃示意质检组长把样品搬出来。
客户代表接过样品,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点点头:“看起来不错。不过我想现场做个测试。”
“当然可以。”刘好仃说,“请选三块样品,我来演示。”
测试很快开始。刘好仃亲自搬运样品到测试台,戴上防护手套,拿出子弹夹,装入特制弹头。
“准备好了吗?”他问客户代表。
对方点头。
砰!第一发子弹击中玻璃,嵌入其中,玻璃完好无损。
“漂亮。”客户代表低声说道。
砰!第二发,同样结果。
第三发,玻璃微微震颤,依旧坚挺如初。
“很好。”客户代表收起相机,“这是我见过最稳定的防弹玻璃之一。贵厂这次确实交出了超预期的产品。”
刘好仃笑了笑:“谢谢认可。”
客户代表伸出手:“合作愉快。”
刘好仃与他握手,手掌有力,笑容真诚。
等客户离开后,车间里爆发出一阵欢呼。
“老刘,你真神了!”小李拍着他肩膀,“这单搞定了,咱们可算是扬眉吐气了。”
“别高兴太早。”刘好仃摆摆手,“还得打包入库,明天一早发货。”
“哎哟,你就不能放松一下?”陈师傅笑骂一句,“今晚请你喝酒,不去就是不给面子。”
“行,我去。”刘好仃点头,“不过先把这些事做完。”
他转头看向质检区角落,那里堆着几块废品玻璃。其中一块边缘隐约可见细小裂痕,像是某种隐秘的信号。
他走过去,蹲下身,轻轻摸了摸那道裂痕。
手感很熟悉。
就像他在集装箱里那次试验中,偶然发现的奇异光泽玻璃。
他皱了皱眉,起身时,不小心碰倒了那堆废玻璃,哗啦一声,碎了一地。
“怎么了?”王工走过来问。
“没事。”刘好仃摇头,“只是觉得,这些玻璃,好像还没讲完它们的故事。”
王工愣了一下,笑着拍拍他肩膀:“你小子,越来越文艺了。”
刘好仃没有接话,只是回头看了眼生产线,那台熔炉还在嗡嗡作响,仿佛也在回应他的心事。
夜色渐浓,车间灯光明亮如昼。
刘好仃站在窗边,看着外面渐渐安静下来的厂区,心里却并不平静。
他摸出那张便条,再次看了一遍。
“小心保管,切勿示人。”
是谁留下的?
那张技术图纸,那个金属碎片……
还有刚才质检区角落那块废玻璃的裂痕……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粗糙、满是老茧,却依然坚定。
这一单完成了,但他知道,有些事情,才刚刚开始。
风吹进窗户,带起一角衣袖。
他轻轻合上便条,放回口袋,转身走向打包区。
“走吧。”他对正在收拾工具的小李说,“干正事。”
(http://www.i7xsw.com/book/eAeCx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