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十六年,一支规模空前的“宣慰美洲使团”船队,在万众瞩目之下,从泉州港扬帆起航。这支船队由数十艘当时大明最先进的远洋宝船组成,不仅装载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贸易货物,还携带了经验丰富的工匠、农学家、医生、学者、以及彼得精心挑选的一批皇家学院毕业生(主修地理、语言、格物等学科)。船队的主力战舰则由经验丰富的海军将领率领,并搭载了部分“神机龙骧锐士”作为护卫和必要时的“先遣队”。
使团的正使,由一位精通外交、性格沉稳的宗室郡王担任。而实际负责具体事务的副使,则是朱遵铭特意提拔的一位兰芳出身、参与过南洋和日本整合、熟悉海外事务的年轻官员。阿三法师和彼得的部分得意门生也随行前往,分别负责与当地土著的精神沟通和科学考察。
他们的使命,不仅仅是探索和贸易,更肩负着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实践弘光皇帝提出的“华夏同源,认祖归宗”理论,尝试以和平、文明的方式,将美洲西海岸纳入大明的势力范围。
经过数月艰苦而漫长的跨洋航行,依靠着朱遵铭通过龙脉共鸣和彼得团队改进的航海图与仪器,航线比哥伦布等人要精准和安全得多,船队终于抵达了后世被称为“加利福尼亚”的海岸。
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港湾优良,正是朱遵铭在舆图上预先选定的理想登陆点。船队小心翼翼地驶入一处天然良港,后世的旧金山湾,开始建立第一个永久性的据点。
与当地印第安部落的初次接触,充满了谨慎和试探。这些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土著居民,对于突然从海上出现的、拥有庞大船只和奇特服饰的“东方来客”,既感到好奇,又充满了畏惧。他们见识过更早到达此地的西班牙探险者(虽然人数不多)的凶悍,因此保持着高度警惕。
大明使团严格遵循朱遵铭的指示,采取了极其友善和耐心的策略。
主动示好,赠送礼物: 他们没有像西班牙人那样一来就拔刀动枪,而是主动派出小股使者,携带精美的礼物,如色彩鲜艳的丝绸、小巧的铜镜、锋利的铁质小刀、甚至还有甜美的糖果,前往附近的部落,表达和平交流的意愿。
公平贸易,互利共赢: 他们用带来的铁器、布匹、农具等土著急需的物品,与部落交换皮毛、木材、或者……土地的使用权。交易过程公平自愿,绝不强买强卖。这种与西班牙人截然不同的贸易方式,很快赢得了部分部落的好感。
文化交流,强调同源: 阿三法师和那些学习了语言的学生,开始尝试与部落的长老和巫师进行沟通。他们并非首接宣扬大明文化,而是从双方都可能存在的相似传说、图腾崇拜、甚至体貌特征(如黑发黄肤、蒙古褶等)入手,巧妙地引导他们相信——双方可能在遥远的古代拥有共同的祖先,大明皇帝是派他们来寻找失散多年的“同胞兄弟”的。这种“认亲”的说法,虽然未必能让所有人都立刻相信,但极大地降低了土著的敌意和排斥感。
技术援助,改善民生: 彼得的学生们则向部落展示了更先进的农耕技术,如使用铁犁、种植新作物、捕鱼技巧、以及基础的医疗卫生知识。当看到大明的铁器能轻易地开垦土地,大明的药物能治愈一些他们束手无策的疾病时,土著们对这些“天朝来客”的敬畏和依赖与日俱增。
当然,也并非所有部落都愿意接受这份“善意”。一些比较强大、或受到西班牙人挑唆的部落,对大明的到来充满了敌意,甚至发动了小规模的袭击。
对于这种情况,大明军队则展现出了仁慈背后的威严。在几次警告无效后,随船的“龙骧卫”和海军陆战队果断出击,以压倒性的火力优势(燧发枪、霰弹、小型火炮)迅速击溃了来犯之敌。但他们并没有进行报复性的屠杀,而是只惩处了首恶,并将被俘虏的普通士兵进行“劳动改造”(参与据点建设),同时加强对归顺部落的保护。
这种恩威并施、区别对待的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印第安部落开始认识到,与强大的大明合作,远比对抗要明智得多。他们开始主动前来贸易,接受大明的“册封”(授予部落首领象征性的官职和印信),甚至派出子弟到大明建立的据点学堂中学习汉语和技艺。
短短几年时间,大明帝国便在美洲西海岸成功地建立起了数个稳固的殖民据点,名为“宣慰司”或“羁縻州”,并将影响范围逐步向内陆和南北延伸。通过贸易、文化渗透、技术援助和有限的军事行动,一个以大明为主导、以“华夏同源”为纽带的新型宗藩体系,开始在美洲大陆的西海岸悄然形成。
这种独特的“文明殖民”方式,虽然进程相对缓慢,成本也更高,但其根基却远比西班牙那种纯粹依靠武力征服和残酷剥削的模式要稳固得多。它不仅减少了与土著居民的冲突,获得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归化的印第安人可以成为士兵、工人和农民,更重要的是,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为未来与西班牙等西方殖民者争夺美洲主导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www.i7xsw.com/book/NOeAen.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