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皇帝朱遵铭在朝堂之上公然维护林幽月、怒斥非议者的强硬姿态,如同投入滚水中的一块巨石,非但没有平息风波,反而激起了更加猛烈的暗流。
消息如野火般传遍京城。皇帝为了一个“出身不明”、“疑似蛊毒师”的贵妃,不惜与朝臣决裂,甚至不顾“祖宗法度”!这在许多恪守传统礼教的官员和士大夫看来,简首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一时间,各种奏疏如同雪片般飞向皇宫。有的引经据典,痛陈“女色误国”、;有的含沙射影,暗示林贵妃“妖媚惑主”,甚至可能与宫外势力勾结;更有甚者,开始隐晦地质疑起弘光皇帝本人统治的“正当性”——既然连枕边人的血脉都如此“混乱”,那他这位“建文后裔”的身份,是否也经得起推敲?
这股反对浪潮的核心,是以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刘基(代表保守派儒臣领袖)和世袭罔替的英国公张懋(代表旧勋贵势力)为首的一批官员和宗室。他们并非都对林幽月本人有多大恶感,更多的是对弘光皇帝登基以来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如重用兰芳旧部、发展工商、限制士绅特权、甚至引进“西学”等感到不满和恐惧。林幽月的身份问题,恰好成为了他们凝聚力量、向皇权发起挑战的最佳借口。
他们在私下里频繁串联,利用门生故吏、姻亲关系,编织起一张巨大的网络,试图孤立皇帝,逼迫他就范。甚至有传言说,他们暗中派人联络己被圈禁的废帝朱祁钰的旧部,以及对现状不满的地方藩王,企图寻找“拨乱反正”的外部支持。
面对这汹涌而来的政治压力,朱遵铭表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冷静和坚韧。他一方面,继续力挺林幽月,甚至在一些非正式场合,更加公开地表达对她的宠爱和信任,向外界传递“朕意己决”的强硬信号。另一方面,他也开始更加倚重李执黑的东厂和锦衣卫(同样进行了清洗和重组),加强对京城内外的监控,收集反对派的言行证据。
他知道,单纯的压制是没用的,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举将这些反对势力连根拔起,才能彻底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在这场风暴的中心,林幽月在最初的痛苦和挣扎之后,也迅速调整了心态。她明白,退缩和牺牲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朱遵铭陷入更大的困境。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保护的柔弱女子,而是弘光皇帝身边最得力、最不可或缺的智囊和助手!
她开始主动利用自己多年来在兰芳建立、并延伸至京城的情报网络,这个网络比东厂更隐秘,也更深入某些特定阶层,配合李执黑,暗中调查反对派的核心人物、资金来源、联络方式以及可能的阴谋。她甚至利用自己贵妃的身份,巧妙地周旋于后宫和一些诰命夫人之间,收集信息,分化瓦解对手的阵营。
她的沉着、智慧和果决,让朱遵铭倍感欣慰,也让那些原本轻视她的反对者暗自心惊。他们发现,这位看似柔弱的贵妃,其手腕和能量,远超他们的想象!
就在京城内外暗流涌动、杀机西伏之时,远在印度的佐助,也基本完成了对北印度的初步整合。他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德里等要地,任命归顺的本地贵族和兰芳官员共同管理,然后亲率包括也先首级在内的大量战利品和核心精锐部队,班师回朝。
佐助的凯旋归来,无疑给风雨飘摇的京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十万大军西征天竺,开疆拓土,生擒或斩杀敌酋,这是何等辉煌的功绩!弘光皇帝的威望,在军方和民间达到了新的顶峰!
朱遵铭亲自率领百官出城迎接,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佐助被加封为“关东侯”,封地在日本关东地区,赏赐无数。跟随出征的将士也各有封赏。兰芳军的赫赫战功,暂时压制了朝堂上的反对声音。
然而,朱遵铭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反对派的根基并未被动摇,他们只是暂时蛰伏,等待下一次机会。而且,佐助带回来的不仅是胜利,还有一个潜在的巨大隐患——也先虽死,但他在北印度纠结的那批瓦剌残余和本地盟友并未被完全消灭,他们很可能在未来继续作乱,甚至可能与大明内部的反对势力勾结。
更重要的是,朱遵铭需要利用这次大胜的威望,彻底解决内部问题,为下一步的“大航海”战略扫清障碍。
他决定不再等待,主动出击!
(http://www.i7xsw.com/book/NOeAen.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