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上半年东升小学,下半年富民小学,珊珊以优异成绩升入初中。
珊珊背着崭新的书包,怀揣着一丝紧张和期待走进了考场。
教室里坐满了和她一样刚升入初中的同学,大家都在认真地做着考前准备。
拿到试卷后,珊珊迅速浏览了一遍题目,心中暗自松了口气,这些知识点她都有扎实掌握。
她全神贯注地答题,笔尖在试卷上沙沙作响。
考试过程中,她遇到了几道稍有难度的题目,但凭借着平时的积累和思考,也都顺利解答出来。
很快答完题,检查一遍后,放在课桌上,等待交卷铃声响起。
东张西望观察,大多同学都还在做答。监考老师发现珊珊异常,以为她要打小抄,缓慢走过来,示意不要影响其他同学答题。
珊珊安安静静的坐着,不敢乱动了。
交卷铃声响起,珊珊自信地交上了答卷。走出考场,她和几个新认识的同学交流了一下考试情况,大家都觉得这次考试有一定挑战性。
珊珊心想,接下来就等分班结果了,希望能被分到一个好班级,开启自己美好的初中生活。
开学第一天初中会安排摸底考试,第二天根据考试成绩给刚刚升入初中的同学分班,第三天正式上课。
第二天考试结果出来了,珊珊在三百多名同学当中考了第九。
所有同学按照来自各自小学排队站在一排排教室前面,等待分班。
班主任老师会拿到名单,到各个队伍前念出属于自己班级学生名字。
初一一届六个班,每个班级大概六十人左右。初一一班和初一二班是英语班。初一三班到六班是俄语班。如果被分配到俄语班,然后想学英语的话就要花钱走关系。
珊珊被分到俄语班,一年五班也就是初一五班。
这个时候二姐爱爱上初二,在二年二班,是英语班。
珊珊的班主任是一位如同仙女般漂亮的女老师,她主教俄语,姓阚。
阚老师带领自己班同学走进一年五班,按照大小个头分配座位,珊珊分到第二排。这个座位每周横排轮换,为了让学生不同角度看黑板,对视力做最大保障。
待全班同学分配好都坐好后。老师开始自我介绍,然后告知同学们每日课程,每节课的老师。
然后详细介绍校规,发放新的课本。宣布放学,明天正式上课。嘱咐学生不要迟到。
就这样珊珊开启了她的初中的生活。每天和二姐一起骑自行车上学。
二姐爱爱骑的是一辆二八大杠,姥姥家淘汰下来的。三妹珊珊骑的是大姑夫家淘汰下来小型自行车。
尽管两辆自行车己经很破旧,二八大杠会时不时的掉链子,只是勉强可以骑,但是两姐妹还是比较珍惜,也努力学习,期望学有所成。
又是一个寒冷的冬日,路上林间都是白茫茫。清晨二姐在前面骑车,三妹跟在后边。
突然,三妹珊珊的自行车链条掉了,她赶紧下车查看。
二姐爱爱听到声音回头,看到这一幕,赶忙回来帮忙。可链条掉得有些严重,两人捣鼓了半天也没修好。
眼看上学时间就要到了,二姐咬了咬牙,对三妹说:“珊珊,你骑我的车去学校,我跑着去。”
三妹犹豫道:“那二姐你怎么办,这么冷的天。”
二姐摆摆手:“别废话了,快去吧,不然要迟到了。”
就在这个时候,二姐突然注意到三妹的双手竟然什么都没有戴,那原本白皙的小手此刻己经被冻得通红,甚至有些微微发紫了。
二姐见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心疼。
她毫不犹豫地伸出手,迅速摘下自己戴着的手捂子,然后不由分说地将其套在了三妹的手上。
这双手捂子虽然并不是特别厚,但至少能给三妹带来一些温暖。
三妹似乎有些惊讶,她想要拒绝二姐的好意,但二姐的动作太快了,她还没来得及开口,手捂子就己经戴在了她的手上。
里面还有温度,热乎乎的。这刻三妹的手是暖的,心也是暖暖的。很多年以后她还清晰记得二姐干脆利索的把手捂子套在她手上的场景,二姐那张坚毅干练的脸庞印刻在三妹的记忆里。
二姐催促着三妹快骑车去学校,不然真要迟到了。
三妹只好跨上二八大杠,匆匆往学校赶去。
二姐则在后面推着自行车一路小跑,寒风呼啸,吹得她脸生疼,头发也被吹得凌乱不堪。
道路异常湿滑,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二姐小心翼翼小跑着着,每跑一步都像是在走钢丝。
然而,尽管她如此谨慎,还是无法避免意外的发生。突然,她的脚一滑,身体失去了平衡,猛地向前倾倒。
她急忙伸手想要抓住什么东西来稳住自己,但周围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最终,二姐重重地摔倒在地上,自行车倒也随之摔在一边。她的手掌擦破了皮,膝盖上也传来疼痛感,估计也磕的不轻,疼得她首咧嘴。
但她没有哭,没有抱怨,很快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继续小跑。经过几次滑倒终于来到学校。
等她气喘吁吁赶到学校时,上课铃刚好打响。
她顾不上整理自己,放好自行车,急忙冲进教室。
好在老师还没开始讲课,她悄悄坐到座位上,心里想着妹妹应该没迟到,这才松了口气。认真听课。
【 “手捂子”是指一种传统的手工保暖用品,又叫“手焖子”或“暖手筒”,常见于北方冬季。就是一种棉手套。以下是关于它的常见解释和用途:
1. 传统手捂子(手焖子)
材质:通常用棉布、毛线或皮毛制成,内部可填充棉花、羊毛等保暖材料。
用途:套在手上保暖,类似分指手套或筒状暖手袋,适合寒冷天气户外使用。
2. 饮食相关(较少见)
少数地区可能用“焖子”指代某种地方美食(如河北、山东的淀粉焖子),但“手焖子”一般与饮食无关。
3. 方言或手工艺品
部分地区可能有独特叫法,而且多用于北方,南方是比较薄薄的,北方这种厚厚的棉手套南方用不上。
而且随气候变暖,取暖材料增多,现在几乎看不见小时候那种厚厚的棉手捂子了。】
(http://www.i7xsw.com/book/N0n0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