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魂?绣影迷踪》的拍摄结束后,顾晗踏上了回访合作非遗手艺人的旅程。在贵州苗寨,他看到李阿婆戴着老花镜,用一把锈迹斑斑的剪刀裁剪绣布。剪刀开合时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每一次下剪都要反复调整角度,李阿婆布满皱纹的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在景德镇的陶艺作坊,年轻陶艺师正奋力转动着老旧的陶轮,陶轮的轴承早己磨损,转动时伴随着刺耳的 “吱呀” 声,飞溅的陶泥在他手臂上划出一道道红痕。这些画面深深刺痛了顾晗的心,他意识到,落后的工具正成为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巨大阻碍。
回到公司后,顾晗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开会。会议室里,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手艺人使用传统工具的画面,气氛凝重。“我们不能只通过首播和电影展示非遗的美,更要切实帮助手艺人解决实际问题。” 顾晗目光坚定,声音洪亮,“我决定成立一家电动工具公司,专门为非遗手艺人研发高效、便捷的工具。”
然而,成立公司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当其冲的便是技术难关,非遗工具种类繁多,每种工具都有独特的使用需求和工艺特点。顾晗深知,要想成功,必须组建一支专业且多元化的团队。他西处奔走,凭借着在非遗领域积累的人脉和真诚的态度,邀请到了机械工程专家、材料学博士以及数位经验丰富的非遗传承人。但他始终觉得团队中还缺少一位关键人物 —— 能把控工程质量与产品细节的核心成员。
这时,他想到了顾江云。顾江云是机械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曾主导过多个精密仪器的研发项目,在行业内颇具声誉。两人相识于一次非遗文化研讨会上,顾江云对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独特见解,给顾晗留下了深刻印象。顾晗亲自登门拜访,诚恳地说:“江云,现在非遗手艺人被落后工具所困,我们有机会改变这一切。我需要你这样的专业人才,来担任公司的工程经理,把关产品品质。” 顾江云被顾晗的热情和使命感所打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加入这个充满挑战与意义的项目。
在顾江云的带领下,研发团队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们首先将目光聚焦在电动剪刀的研发上。传统剪纸讲究 “千刻不落、万剪不断”,对剪刀的锋利度、灵活性和操控性要求极高。研发初期,团队采用普通电动马达驱动,虽然裁剪速度有所提升,但在处理复杂曲线时,剪刀常常出现卡顿,剪出的线条扭曲变形,完全无法满足剪纸艺人的需求。
顾江云带领团队日夜钻研,查阅了大量古籍,从传统剪刀的锻造工艺中寻找灵感。他发现,古代匠人为了让剪刀更加锋利耐用,会采用特殊的淬火工艺。于是,团队引入现代纳米涂层技术,对剪刀刀片进行改良。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终于研发出一款采用磁悬浮马达的电动剪刀。这款剪刀的刀刃采用特殊合金钢,经过十八道淬火工艺,硬度达到 HRC60,锋利程度是普通剪刀的五倍;刀头部分配备了高精度压力传感器,能够根据剪纸的力度和速度自动调整切割力度,即使是最纤细的发丝,也能轻松剪断。
当研发团队带着样品来到剪纸大师王老的工作室时,王老接过电动剪刀,眼中满是怀疑。但当他用这把剪刀剪出一幅复杂的《百鸟朝凤》时,不禁惊叹道:“这剪刀仿佛有了灵性,就像长在我手上一样!线条细腻流畅,连鸟儿的羽毛纹理都清晰可见,太神奇了!”
电动小电磨的研发同样充满挑战。在木雕工艺中,雕刻师需要用小电磨进行精细打磨,但传统小电磨存在噪音大、震动强的问题。长时间使用,不仅会导致手部麻木,还会影响雕刻精度。顾江云带领团队尝试了多种减震方案,都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一天,顾江云在公园散步时,看到蜜蜂轻盈地飞舞,几乎听不到翅膀振动的声音。他突然灵感乍现:蜜蜂翅膀振动频率极高却能保持静音,或许可以借鉴这一原理改进小电磨的电机结构。回到实验室后,他和团队成员经过反复研究和测试,采用仿生振动平衡系统,重新设计了小电磨的电机。同时,在外壳材质上选用航空级碳纤维,这种材料不仅重量轻,还具有出色的减震性能。
改进后的电动小电磨运行时噪音低于 40 分贝,震动幅度减少了 80%。在东阳木雕厂,一位年轻的木雕师使用这款小电磨雕刻人物面部时,惊喜地发现,以往因震动而难以刻画的细微表情,如今都能轻松呈现,雕刻出的人物栩栩如生,连睫毛都根根分明。
除了电动剪刀和小电磨,团队还针对不同的非遗工艺,研发出了一系列创新工具。在竹编工艺中,传统的竹刀很难将竹片剖得均匀,影响编织效果。顾江云带领团队研发出一款电动竹刀,刀身采用波浪形锯齿设计,配合可调节的旋转速度,能够根据竹子的粗细和硬度自动调整切割力度,轻松将竹子剖成薄如蝉翼的竹篾。
在湘绣工作室,绣娘在绣制双面异色绣时,换线频繁,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研发团队设计出一款自动换线的电动绣花机,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在瞬间完成不同颜色丝线的切换。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款绣花机还配备了图像识别功能,绣娘只需将设计图导入系统,机器就能精准地按照图案进行刺绣,完美还原设计细节。
随着产品陆续研发成功,新的挑战又摆在了面前 —— 推广。许多老艺人对电动工具心存疑虑,担心使用电动工具会失去手工制作的韵味。顾江云亲自带领团队,前往各个非遗传承地进行现场演示。在推广电动陶轮时,一位老陶艺师皱着眉头说:“电动的东西没有灵魂,哪有手工拉坯的感觉。” 顾江云微笑着邀请老陶艺师体验:“您先试试,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这款电动陶轮采用了变频调速技术,转速能够在 0 - 300 转 / 分钟之间自由调节,完全可以模拟手工拉坯的速度。同时,它还配备了压力感应装置,当陶泥受力不均时,会自动调整转速和力度。老陶艺师半信半疑地将手放在陶泥上,随着陶轮缓缓转动,他惊讶地发现,电动陶轮不仅能够轻松塑造出各种复杂的器型,而且在手感上与手工拉坯并无太大差异,甚至还能更轻松地控制陶泥的形状。“没想到电动工具也能做出这么有温度的作品,还节省了不少力气!” 老陶艺师感慨道。
经过不懈努力,“宝得” 公司的产品逐渐得到了手艺人的认可,订单如雪花般飞来。但顾晗和顾江云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在公司内部设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持续收集手艺人的反馈,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每一次产品的改进,每一个新工具的研发,都是他们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坚定承诺。
如今,在全国各地的非遗作坊里,都能看到 “宝得” 电动工具的身影。这些工具如同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无限可能。而顾晗、顾江云以及整个 “宝得” 团队,依然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http://www.i7xsw.com/book/CnCiN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