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的核心,是避免任何可能损伤目标的剧烈震动或温度骤变。
传统的爆破或重型机械挖掘被严格禁止。
取而代之的,是精密到近乎艺术的三步走策略:先是热力环切然后液氮固化取出冰块,避免再次坍塌。
首先登场的是 环流者热力钻探系统。
它看起来像一只巨大的金属蜘蛛,液压支腿稳稳地固定在冰面上,中央是一个首径三米的空心圆筒钻头。
钻头内部是密集排列的微波发射器和热交换管道。
随着低沉的嗡鸣声响起,高能微波束精准地定向发射,巧妙地使冰晶内部的氢键共振,大大降低冰的强度。
同时,循环的热乙二醇溶液从钻头内壁的无数微孔中渗出,温柔地冲刷、融化着被微波“软化”的冰晶。
钻探过程极其缓慢。
钻头以每分钟仅几厘米的速度向下推进,产生的是粘稠的冰水混合物。
这些混合物被强大的真空泵系统通过钻头中心的空心管道迅速抽走,经过过滤和冷却处理,一部分循环利用,多余的部分则被安全排出。
整个钻井井壁异常光滑,如同被巨大的玻璃管压模而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冰层应力变化带来的塌陷风险。
监控帐篷内,气氛凝重。
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钻头传回的激光雷达扫描图像和热成像数据。
科尔森紧盯着屏幕,技术人员的手指在控制台上飞舞,不断微调着微波功率。
冰层并非均质,内部隐藏着古老的气泡、夹杂的尘埃层,甚至微小的地质断层。
当钻探至第150米深度时,警报声尖锐地响起!
“冰断层活动!井壁应力超限!”
屏幕上一个代表井壁稳定性的曲线图剧烈波动,预示着一条隐藏的冰裂隙正在钻探扰动下变得活跃,随时可能引发大规模冰层崩塌,将下方的目标彻底掩埋或摧毁!
“停钻!注入液氮固化!最大流量!”肖博士的声音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
操作员猛地推下控制杆。
钻探瞬间停止。
几乎同时,另一组管道阀门开启,温度低至-196°C的液态氮,如同白色的死亡洪流,通过环绕在钻头外壁的特殊喷口,汹涌地注入刚刚形成的、松动的冰裂隙中。超低温的液氮接触冰层的瞬间,爆发出嘶嘶的白雾,并迅速气化吸热。
进行一场瞬间的冷焊!
液氮极速带走热量,将原本松动的冰裂隙边缘以及周围松散的冰晶瞬间重新冻结、固化,其强度甚至超过了原始冰层。
短短几分钟内,警报解除,曲线图恢复平稳。
监控室内一片压抑的呼气声。
努力平复心脏的剧烈跳动。
科尔森摘下护目镜,擦了擦额角渗出的冷汗,他知道刚才那几秒钟,关乎整个任务的成败。
第十七天。
钻探系统终于抵达了237米的目标深度。
主钻头缓缓收回,留下一个首径三米、深不见底的完美垂首井孔。井壁光滑如镜,反射着探照灯冰冷的光芒。
接下来,是更精细的操作。
一台精度更高的提取器被吊装到位。
它的前端装备是三组呈120度分布手臂粗细的高能脉冲激光切割臂。
其能量刚好足以切断冰的分子键,同时将融化量控制在微乎其微的范围内,避免产生大量液态水影响目标环境。
激光切割臂如同外科医生的手术刀,沿着热力钻探形成的井壁边缘,开始进行环状切割。
每一次都伴随着细微的“滋滋”声和瞬间蒸腾的微量白汽。
切割深度被严格控制,目标是切出一个包裹着整个瓦尔基里号驾驶舱的、首径约西米、长度约八米的巨型冰柱。
这个过程持续了超过三十个小时。
激光束在冰层中缓慢而坚定地移动,勾勒出未来冰棺的轮廓。
当切割完成,一个与原生冰床分离的冰柱静静地矗立在深井之中。
特制的超低温复合材料吊索被小心翼翼地垂入井中,由远程操作的机械臂精确地套在冰柱顶端预设的加强固定点上。
基地内功率最大的起重机上钢索绷紧。
发出细微的“嘎吱嘎吱~”
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吊索缓缓收紧,巨大的冰柱开始抗拒地脱离它沉睡了七十年的冰床。
冰层断裂发出沉闷而悠长的“咔嚓”声,在寂静的冰原上回荡。
冰柱一寸寸地被提升上来,井口周围蒸腾起冰冷的白雾。
当它完全脱离井口,暴露在格陵兰稀薄而寒冷的空气中时,时间仿佛凝固了。
探照灯的光束聚焦其上。
这是一块晶莹剔透的冰柱。
冰柱中心,被无数冰晶折射和放大的景象清晰可见——Valkyrie轰炸机的驾驶舱。
它像一只被封印在琥珀中的昆虫,一个身影凝固在那里:金发被冰霜染白,身体前倾,左臂本能地抬起护在面前,右手仍死死地握着操纵杆。
那身标志性的星条战服,在冰晶的包裹下,胸前盾牌上的白色五角星,依然折射出微弱却执着的光芒。
科尔森站在凛冽的寒风中,仰望着被冰封的人。
防寒面罩下,他的呼吸在面罩内部凝结成雾。
他不需要看生物共振仪上的数据,,仅仅是看着那个身影,感受着那穿越时光而来的悲壮与坚毅,就足以让他胸膛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情绪。
他下意识地按住了胸口,那里,初版队长卡片坚硬的边缘带来一丝真实的触感。
目标己经找到,现在需要做的——将他跨越数千公里,安全运抵神盾局在纽约的绝密医疗基地?
为此动用了神盾局的顶级空中力量:一架经过深度改装的 C-17 Globemaster III “环球霸王”战略运输机。
它庞大的身躯停在基地旁专门平整出的冰跑道上,如同一头蛰伏的钢铁巨兽。
它的货舱经过了彻底的改造,核心是一个巨大的“低温恒压运输模块”。
这个模块本身就是一个高科技的奇迹。
它的外壳是厚厚的多层复合材料,中间填充着顶级的气凝胶绝热材料,隔绝外部温度变化的能力超乎想象。
(http://www.i7xsw.com/book/COxin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