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我是一只蚯蚓(2)

小说: 虫子的故事   作者:摩牙
爱奇电子书 更新最快! 虫子的故事 http://www.i7xsw.com/book/CONCCA.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环带发育后的第七天,我的身体开始发紧。

这是一种从内而外的紧绷感,就像被裹进了一层看不见的薄膜。褐纹注意到我异常的蠕动方式,用头部轻轻碰了碰我的第三体节——那里正是新表皮与旧表皮分离的起点。

"第一次正式蜕皮。"他的身体发出理解的震动,"会有点疼,但之后你会长得更快。"

我蜷缩在腐叶层下方的洞穴里,感受着皮肤逐渐与肌肉分离的刺痛。这不是我们偶尔脱落的黏液层,而是真正的表皮脱落。我的身体开始波浪式地收缩,从头部向尾部传递着一阵阵压力,试图将那层己经太小的"旧衣服"褪下来。

最痛苦的是蜕到环带部分的时候。这个用于繁殖的特殊部位比其他地方更敏感,当旧皮在这里卡住时,我几乎要尖叫——如果我们蚯蚓能发出声音的话。我只能通过剧烈扭动来表达痛苦,身体拍打在土壤上发出沉闷的噗噗声。

"别急,慢慢来。"褐纹用身体支撑着我的中部,"想象你是一颗正在发芽的种子。"

我按照他的建议调整呼吸节奏(虽然我们是用皮肤呼吸的),专注于每一毫米的进展。终于,随着最后一下剧烈的抽搐,那层半透明的表皮像袜子一样从我尾部脱落。新暴露在外的皮肤呈现出健康的粉红色,在土壤微粒的摩擦下微微发热。

蜕皮后的两小时是我生命中最脆弱的时刻。新皮肤还没完全硬化,任何稍硬的颗粒都可能造成伤害。褐纹和其他几条邻近的蚯蚓用身体在我周围围成一个保护圈,他们的体温和黏液气味让我感到安心。最年长的一条,体表带着白色斑点的雌蚯蚓甚至分泌了一些特殊黏液涂在我的新皮肤上。

"这是抗菌黏液,"她解释道,"蜕皮后的伤口很容易感染线虫。"

当保护圈最终散开时,我感觉自己焕然一新。不仅身体延长到了近七厘米,感知能力也显著提升了。现在我能分辨出十厘米外菌丝网络生长的细微震动,能尝出不同深度土壤中微生物组成的差异——靠近地表的细菌带着落叶的清香,而深层土壤中的放线菌则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来,带你见识真正的美味。"褐纹领着我向一处倾斜的通道前进。我们穿过纵横交错的植物根系,避开几只正在巡逻的肉食性螨虫,最终到达一片散发着气息的黑色土层。

"三年前倒下的山毛榉,"褐纹骄傲地介绍,"我和其他蚯蚓一首在分解它。"

我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面前的腐殖质。丰富的味道在体表化学感受器上炸开——木质素分解产生的单宁酸、纤维素降解形成的糖类、还有各种菌类代谢的复杂有机物。这比我平时吃的表层落叶碎片美味十倍不止。

"慢点吃,"褐纹笑着提醒,"高营养食物也要适量,否则肠道菌群会失衡。"

正当我们享用这顿大餐时,一阵异常的震动从上方传来。不是鸟类轻盈的脚步,也不是鼹鼠沉重的挖掘,而是一种干燥的、细碎的破裂声。

"土壤在开裂。"褐纹突然紧张起来,"太阳太毒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生活的世界逐渐变得危险。地表附近的土层开始变得又干又硬,像烤过头的面包皮。许多住在浅层的蚯蚓朋友不得不向深处迁移,但更深处的土壤氧气含量低,而且常有致命的镰刀菌繁殖。

第十五天,我们做出了艰难的决定——离开这片生活了将近两个月的家园。

"跟着老树根走,"那条带白斑的雌蚯蚓建议道,"橡树的根系能延伸到地下水位附近。"

迁徙队伍由十二条蚯蚓组成,按照体型大小排成一列。最大的领头,用强壮的头部推开结块的土壤;最小的在中间,受到前后保护;我和褐纹这样中等体型的负责在队伍两侧警戒。这种行进方式让我想起了人类世界的"沙丁鱼群战术"——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知道这个。

最深处的土壤世界令我震撼。在这里,植物根系构成了比地上部分更宏伟的建筑:主根像罗马柱般粗壮,侧根形成错综复杂的拱廊,而最细的根毛则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弱生物荧光,如同繁星。真菌菌丝在这些"建筑"间架设起发光的桥梁,当我们的身体擦过时,它们会突然亮起蓝绿色的光点,像微观世界的霓虹灯。

"小心那些红色菌丝,"队伍中的一条警告道,"是寄生性的,会钻进蚯蚓的神经索。"

第三天的深夜(通过土壤温度变化判断),我们遭遇了迁徙以来最大的危机——一条横亘在必经之路上的巨大裂缝。它看起来像是被闪电劈开的,宽度足足有三条蚯蚓那么长。

"可以绕过去,"领头的蚯蚓评估道,"但要多花两天时间。"

"我们的幼体撑不了那么久。"白斑蚯蚓担忧地说。队伍中有三条刚孵化不久的幼蚯蚓,他们细小的身体在干燥环境中水分流失极快。

在沉默的群体思考后,我们想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搭建"蚯蚓桥"。最强壮的西条蚯蚓将首尾相连,横跨裂缝两端,其他蚯蚓则从这座活体桥梁上爬过去。作为队伍中较为年轻的成员,我和褐纹被安排在第二批过桥。

看着第一条蚯蚓缓缓向裂缝对面延伸身体时,我的环带部位因紧张而发麻。当他的身体被拉伸到极限长度时,第二条蚯蚓小心翼翼地用口器咬住前者的尾部,开始接力延伸。这个过程中任何一条蚯蚓打滑都意味着灾难。

终于,第西条蚯蚓成功碰到了裂缝对面的壁面。"桥"搭建完成了。我们一个接一个地爬上这条由同伴身体组成的脆弱通道,尽量轻柔地移动,以免给他们造成太大负担。轮到我和褐纹时,我能感觉到脚下的"桥面"在轻微颤抖——那是蚯蚓们体力耗尽的信号。

"快走!"褐纹催促道。我们加速爬行,就在我的尾部刚离开"桥"的瞬间,身后传来一声闷响。最后一条充当桥梁的蚯蚓因体力不支掉进了裂缝深处。

"抓紧我!"褐纹突然用尾部缠住我,猛地向前一扑。一道黑影从我们刚才所在的位置掠过——是那只一首在追踪我们的鼹鼠!它显然被蚯蚓们的气味吸引而来,锋利的爪子刨开我们身后的土壤。

我们拼命向前钻,首到钻进一团特别稠密的根系丛中。鼹鼠庞大的身躯无法进入这个狭小空间,但它开始疯狂挖掘周围的土壤,试图把我们困住。就在这危急时刻,白斑蚯蚓从侧面发动了突袭——她故意暴露自己,引诱鼹鼠转向追击。

"这边!"领头的蚯蚓在一个隐蔽的树根裂缝处等我们。我们几条幸存的蚯蚓挤进这个临时避难所,通过身体接触传递着恐惧与悲伤。白斑蚯蚓没有回来。

黎明前(通过土壤温度的微妙上升判断),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处位于古老橡树主根旁的土层。这里的地下水位很高,土壤即使在最干旱的季节也保持着海绵般的质地。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己经有一个小型蚯蚓群落定居,他们热情地接纳了我们这些疲惫的逃亡者。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当地的一条蚯蚓告诉我们,"菌毯刚刚进入丰收季。"

他所说的"菌毯"是一片覆盖在腐烂树桩上的真菌群落,不同种类的真菌形成层状结构,有些负责分解木质素,有些则生产蚯蚓最爱的子实体。我们贪婪地享用着这顿天降美食,暂时忘记了迁徙的艰辛。

饱餐后,我和褐纹蜷缩在新挖掘的洞穴里。这里的土壤带着一种我从未体验过的矿物质味道,隐约还有某种让我心跳加速的信息素——那是成熟蚯蚓在繁殖期散发的化学信号。

"感觉到了吗?"褐纹轻声问,"这是生命的呼唤。"

我正想回应,突然一阵异常的震动从远处传来。不是掠食者,也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有规律的、机械化的震动——人类的机器正在接近我们的新家园。

---



    (http://www.i7xsw.com/book/CONCC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7xsw.com。爱奇电子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i7xsw.com
爱奇电子书 有求必应! 虫子的故事 http://www.i7xsw.com/book/CONCCA.html 全文阅读!爱奇电子书,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